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商务部关于印发《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


  (二)产业梯度转移明显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蚕桑和蚕桑业生产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34万吨,占全国的585%,比2000年上升99个百分点;桑蚕丝产量45万吨,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275%上升到40%。产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5年年产桑蚕茧5万担以上的县(市)达到63个,产量占全国的5865%;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五省(市)丝绸商品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90%;形成了一批对行业运行有重要影响的茧丝绸产区和企业集团。茧丝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桑(柞)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饲料、化工产品等多种行业。

  (三)科学技术有了明显进步,产业升级速度加快
  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领先国际水平。小蚕共育、方格蔟、省力化饲养和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和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得到较广泛的推广。缫丝技术装备快速升级,自动缫丝机比重由2000年的205%提升到80%以上,生丝品位显著提高,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丝绸产业取得新的进展,提花宽幅无梭织机、丝绸精细四分色印花、数码喷墨印花等先进技术在丝绸织造、印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丝绸面料品质、档次有了明显提升,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格局初步形成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的贯彻执行,打破了过去高度垄断经营的体制,我国蚕种生产、鲜茧收购和干茧流通经营管理体制已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一体化公司,成为茧丝绸产业组织发展的主体方向。2005年起,全面取消了丝类商品出口企业经营资格的限制,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贸易格局初步形成。丝绸企业改组改制进一步深入,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元化股份制企业比例达到90%以上。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成效,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体系初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

  (五)丝绸内销不断增加,品牌建设取得突破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丝绸内销明显增长,蚕丝被、丝针织等新品已成为市场消费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丝绸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初现端倪,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与会各国元首身着丝绸唐装,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宣传影片三次提及丝绸,引起世人瞩目,带动了丝绸消费。以丝绸文化资源提升企业形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意识加强,涌现出“凯喜雅”、“苏豪”、“丝丽”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丝绸品牌。“高档丝绸标志”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步入以行业协会牵头、以品牌推动行业整体升级的轨道。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