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贸工农一体化改革,提高组织化程度。
因地制宜,推进公司(工厂)加农户模式的蚕桑产业化经营,鼓励和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社,根据蚕茧产销双方的意愿,建立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农民乐于接受的利益连接机制。利用好国家有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扶持种桑养蚕,改善设施装备,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通过推进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协调各方利益,保持蚕茧价格的合理水平,提高茧质,形成稳固有序的鲜茧收购秩序,切实保护蚕农和企业利益。
(三)提高蚕桑生产技术,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以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桑蚕种质创新,选育优良品种;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健全蚕桑技术推广网络,加强对基层和蚕农的技术培训;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病虫害联防联治、小蚕共育、壮蚕大棚饲养、方格蔟上蔟、节能烘茧等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桑园合理间作和蚕室复合经营,提高土地设施的利用效率;改造蚕种繁育与催青、小蚕饲养、鲜茧收烘等关键环节的装备;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与质量,建立不同层级的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引导蚕种场改革改制改造,逐步形成一批装备先进、实力较强的蚕种场。严格控制微粒子等检疫性病虫害的流行,通过监督抽查等形式强化蚕种质量监管,确保繁育单位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提高蚕种内在质量,保障供应优质蚕种,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立足自力更生,依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要围绕行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加强行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和投入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标准、检测、信息等面向全行业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支持丝绸纺材创新,开发复合型、差别化、功能性新型丝绸纤维,推动丝绸产品更新换代。发展装饰、家纺和旅游产品,积极拓宽市场领域。重视产品加工过程在线监控技术的开发应用,全面提高丝绸产品质量稳定性。进一步加快丝绸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步伐,发展电子织造、数码印染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建立高度集成的产品快速应变反应系统。引导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的道路,扶持一批在产品设计开发、自主创新、营销网络等方面有特色的大、中、小企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