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小幅双向波动,汇率弹性明显增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6年12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5.75%,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企业逐渐适应了人民币汇率的有管理浮动,没有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冲击。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新汇率制度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分别实现了上限和下限管理,中央银行利率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定价水平显著提高,各类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不断增强,利率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四)坚持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能源资源紧张、投资增长过快、国际收支顺差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突出问题。为此,国务院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年来,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金融市场流动性。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回收力度,将基础货币增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二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深层次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2003年、2004年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006年累计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004年起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调整各层次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两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0.54个百分点,三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共0.8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共0.9个百分点,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四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引导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通过机制、体制和工具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农业和消费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正在逐步发挥。目前,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有所缓解,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的良好态势。截至2006年11月末,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已由最高点19.1%降至16.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由最高点16.3%降至14.8%,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的比例降到了历史上最低水平,防止了全社会货币供应量过快扩张。总的来看,我国货币信贷增长的稳定性继续增强,2003-2005年,我国广义货币平均增速为17.3%,最高增速为19.6%,最低增速为14.7%,峰谷之差为4.9个百分点,波动幅度较以前显著下降。2006年,通过适时加强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信贷的波动起伏更为平缓。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