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四位一体”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完善质量追溯制度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扎实推进绿色、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市所有生产基地及产品均实现无公害或绿色认定认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两年内建立市、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三年内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区域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强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联户联保”组织化管理模式。建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和企业)全覆盖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网络体系,使兰州地区生产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3.着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大力打造“兰州高原夏菜”等品牌,开展特色品牌的广告策划宣传、包装设计等创牌活动,积极推行“子母商标”及统一品牌、包装、标准、监管的“四统一”管理模式,2009年起外销产品统一包装使用率达到80%以上,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完善产品包装标准,推行分级包装,规范标识、商标的使用,提升包装档次。强化联合执法,从源头上堵住劣质不合格农产品的外销途径。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在二级市场及社区市场建立销售平台,不断拓展终端市场。
4.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大力扶持涉农产品经销商,探索建立政府性销售奖励基金,推行评优、奖励、授牌等激励措施,到2010年使农村经纪人达到2800人以上。每年重点扶持发展10个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在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专业合作组织,2010年达到270家,45%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逐步增加市级专项扶持资金、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工项目建设贷款贴息、减免税收等措施,每年重点扶持10个龙头企业,到 2010年龙头企业发展到110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工程
1.加快发展优质高效作物。在稳定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核心,压夏扩秋, 2010年使夏秋作物面积比例达到5:5。压劣扩优,重点在秦王川灌区、庄浪河流域、榆中北山及川东片、西岔及黑石发展优质专用小麦34万亩,在引大灌区发展啤酒大麦12万亩,在全市川水区及榆中、永登的旱作区发展粮饲兼用玉米38万亩和菜用蚕豆5万亩,2010年使优质专用粮面积发展到89万亩,产量增加到30万吨。重点推广优质、专用、高产、抗病及抗旱性品种,使良种率达到95%以上。到2010年,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力争总产量达到40万吨。
2.全力推广旱作新技术。重点推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技术,到2010年面积达到40万亩。促进农艺、农机有机结合,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及机械起垄覆膜等技术;加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大力推广集雨补灌、膜下滴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测土配方施肥等配套技术,提升作物抗旱增产能力。结合玉米秸秆青贮及沼气池建设,示范推广干旱山区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打造山区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
3.着力提高复种指数。挖掘水地增产增收潜力,切实创新复种模式,重点推广粮-菜、粮-油、粮-饲等间作、套种、复种模式,使川水区复种指数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有效提高水地综合产出能力。
(三)畜牧养殖业标准化建设工程
1.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大力扶持发展猪、羊、牛、鸡等的规模养殖。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对规模养殖用地降低或减免土地占用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全力推进“四个20” 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全力扩大规模上水平,以此为样板,推进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典型户、典型村、示范乡镇,引导和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尽快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格局,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养殖户达到3.1万户,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5%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