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进移民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对榆中南北两山、永登七山等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户,积极稳妥地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基本农田、小型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能源、村容村貌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建设,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1.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捆绑资金,加快构建市、县(区)两级联动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全力启动新型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工程,认真组织好每年1万个农村科技示范带头人的培训,各县区每年至少培训农民0.5万人次。突出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认真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转移就业重点培训项目,以“两后生”为重点,广泛开展加工、建筑和服务业等专业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完成劳务技能输转培训2000人以上,2010年累计达到1万人以上,提高劳务输转整体质量,提高劳务报酬水平。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
2.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相结合、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加快建立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用工协调机制,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建立县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协作与对接,稳定开拓劳务基地,提高输转的组织化程度。
3.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探索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积极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探索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六大工程”落到实处
(一)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及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形成有利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确保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及设施建设补贴力度,落实“一册明、一折通”措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保险保费补助。建立和完善增加投入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聚集,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资投劳,逐步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引大、三电、西电等水利工程的改造与调蓄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提灌站、集雨工程、小型排涝设施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和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到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万亩,保灌面积达到115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4%以上。加大财政资金、国债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乡通村工程建设,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全部通油(水泥)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确保户户用上电。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每年解决11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及1万农村人口的干旱山区人饮解困问题,到2012年,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川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