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投放贷款15亿元,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投放贷款10亿元,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六)与省妇联联合开展农村妇女“畜牧兴家”小额信贷帮扶活动,支持农村妇女创业兴家。
全省新农村建设第二批“千村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2009年开始至2010年末,组织开展全省新农村建设第二批“千村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针,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通过试点,突出示范性,强化导向性,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二、总体思路
按照“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村试点、点线联动、梯次推进、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以及坚持“整合资源、统筹项目、多元投入、合力推进”的原则,全省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共确定1000个村(见附件1),其中在主要交通沿线两侧确定300个村作为省级示范村,高标准建设,进行整带推进;在垦区、林区及城市周边地区,选取10个经济基础好、示范作用强的村作为省级重点示范村(待确定后另行下发),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标准,进行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省新农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在市(地)选取19个有区位优势和投入保障的乡(镇),所辖村全部确定为试点村,进行整乡推进,探索集群式发展的路子。力争到2010年末,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初步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三、建设目标
(一)试点村建设目标。
1、生产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基本实现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村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村集体不发生新的债务,集体资产逐年增加。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本县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村民走上宽敞路,喝上放心水,住上砖瓦房,用上清洁能源。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民每年至少接受1次培训。村有卫生所、计划生育服务室。建有1处以上农家店。有线电视工程进村。
3、乡风文明:村有综合活动室和图书室,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村“八星级”以上文明户占村总户数的20%以上。民间纠纷得到及时调处化解,无群体性上访事件。人民群众对当地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无“法轮功”及各种邪教组织及封建迷信活动,“平安乡村”软硬件达标。
4、村容整洁:街道平整,排水畅通。村旁、路旁、沟旁和宅旁绿化美化。庭院整洁,畜禽圈养,垃圾粪便及时清扫清运。公共设施管理规范。
5、管理民主:村级组织有完善的办公场所,各级示范村党组织建成“五个好”党组织。村党组织、村委会工作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村务公开规范化。村民代表会议、“村规民约”、“一事一议”、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民主制度健全并有效实施。
(二)示范村建设目标。示范村除完成试点村建设目标外,要建成城市品位、农村特点,产业发达、生活富裕,设计独特、造型别致,结构合理、成本低廉,环境优美、街道整齐,林木覆盖、乔灌点缀,网络进村、能源入户,保障健全、功能完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重点示范村建设目标。重点示范村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服务社会化,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整乡(镇)推进目标。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利用、统一组织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在完成试点村基本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乡村集群连片、统筹发展、全面进步的建设目标。
四、重点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突出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一是全力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强水利化建设,在试点村增建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加强农机化建设,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要向试点村倾斜,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试点村“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加强科技推广和良种化工程建设,试点村全面推广应用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技术模式,全部使用优质专用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壤肥力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提高试点村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力推进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连片种植和小区养殖,通过耕地向大户集中、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规模经营。制定支持措施,引导试点村种养大户、产品购销大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规模经营。到2010年,每个试点村都组建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试点村建设成规模经营的典型示范村。三是全力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引导试点村从传统种养业出发,发展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及“多村一品”、“数乡一业”产业格局。有条件的试点村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出发,通过集体出资、农民入股和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规模开发,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化。到2010年,每个试点村都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四是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高效畜牧业,使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种植业;抓好农村劳务产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村运输业、生态旅游业以及乡村餐饮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