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动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率先发展
发挥滨海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用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条件,坚持走高端、原创、国际化发展之路,突出开放、创新、时尚特色,努力建设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文化创意精品的研发制作基地和文化产品的展示与集散地。
聚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快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聚集。建成天津印刷工业园,形成综合性现代出版印刷产业集群。提升国际大型文化活动接待能力,举办文化会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规划建设滨海新区图书文化广场。突出海洋文化和生态文化特征,发展主题公园、游艇等休闲旅游产业。利用近代明清海防军事文化、近代军事工业文化、近代河海铁路物流文化、近代盐碱海洋化学工业文化等资源,打造海滨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海河下游洼湿地生态旅游观光和保护区。
整合滨海新区宣传文化资源,与市属媒体优质资源联合,组建天津市滨海广播电视台及控股有限公司,并积极争取我市第二个上星频道。推动泰达有线电视网并入市有线电视网,实现"全市一张网"。率先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积极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用好先行先试政策,探索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授信机制,利用债券、股票、彩票等多种方式筹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尝试以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质押、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解决文化企业中短期资金需求。
增强文化集聚与辐射功能,建设环渤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交易市场,建设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六、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依托中心城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发掘发挥设施、人才、相关产业集中的综合优势,发展总部型文化企业、高端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品牌,形成天津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总部型高端产业聚集优势。以国有企业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会展交流、网络信息、演艺娱乐等产业,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相对集中、辐射广泛的总部型高端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建设好6号院、桥园创意产业园、陈塘文化产业园、C9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天津创意街、凌奥创意产业园、3526创意产业园、天津北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园区,按照合理布局、特色定位和多点错位、互动发展的原则,形成多个集产、学、研于一体,融商务、休闲、餐饮、旅游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开展战略化合作,形成艺术创作和艺术品展示、销售、拍卖的完整产业链。
打造知名文化艺术品牌,推动文化与商贸、旅游融合。发展特色文化艺术门类,发挥戏剧、曲艺之乡的独特优势,做大做强京剧、评剧、曲艺、杂技等传统艺术,扶持普及交响乐、室内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形成传统与现代相互辉映的文化艺术品牌。策划制作全国知名的大型品牌综艺节目,集中展示天津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以近代文化为内涵,以自然资源、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为载体,开发保护利用近代历史文化遗存,整合开发老城津韵、津卫摇篮、意奥风情等文化旅游板块,加快建设五大道、意式风情街、1902欧式风情街、解放北路新古典主义建筑一条街、法式风情区、地中海风情街等历史风貌文化街区,发展旅游、展览、演艺、餐饮等项目。以津湾广场为核心,深度开发海河中游文化资源。以古文化街和鼓楼商业街为重点,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俗商贸旅游区。
办好大型文化节庆和会展活动,增强天津文化的影响力。按照国际化、时尚化、都市化定位,积极策划、承办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会展博览活动。挖掘老城厢民俗传统特色,举办民间绝活绝技表演和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发挥经纪公司、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会展接待能力,拓展服务市场。结合城市规划改造,整合场馆资源,规划建设文化博览集群。
七、大力发展区县民俗文化产业
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历史、自然和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形成形态各异的文化产业群落和文化产业项目聚集区,将区县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依托东丽湖、七里海、团泊湖、京津新城、北部山区,建设文化创意、生态环保、休闲娱乐多元素聚集的大型综合文化区。开发建设盘龙谷文化城、武清影视基地、北少林寺等项目。依托玉佛宫,加强对古玉的研究与展示。依托团泊洼"五七干校",建设文化名人纪念园。发展静海乐器产业,打造"中国北方乐器之都"。挖掘运河、漕运、杨柳青大院、小站练兵、精武武馆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观光、民俗体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多个民俗生态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