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 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综合监测网络
| 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综合监测网络
| 根据杭州市各区、县(市)区域特点,编制《杭州市大气复合污染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方案》,依托现有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增添部分先进仪器,2011年年底前,在全市构建一个由22个监测点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网络。
| 2011年年底前
| 市环保局
| 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
增加新的监测项目
| 在监测网络中增添挥发性有机物、PM2.5、PM1、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光学厚度及灰霾厚度(激光雷达)等监测项目,全面监测杭州大气复合污染状况,把握污染特征,摸清其变化规律。
| 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
45
| 开展大气复合污染及灰霾研究
| 开展大气复合污染及灰霾研究
| 以杭州市大气灰霾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开展对大气复合污染的综合研究,辨析大气复合污染产生的主要来源及关键因子,特别是加强对PM2.5跨境输送、PM1的超细粒子、含氧有机物等问题的深入研究。科学评价杭州市大气灰霾和其它大气复合污染现状、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为政府部门开展大气环境整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2011年年底前
| 市环保局
| 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
开展对大气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治理的研究工作
| 在辨析大气复合污染主要来源及关键因子的基础上,对大气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的排放量、治理措施等开展研究。
| 2011年年底前
|
46
| 开展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研究工作
| 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工作进行研究
| 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现状、对灰霾的贡献、治理措施等情况的调研。在摸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详细、更系统以及动态的VOC污染源排放清单,确定重点监管行业、企业,并开展VOC来源解析工作,为大气环境控制与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 2011年年底前
| 市环保局
| 市经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
47
| 开展氮氧化物控制调研工作
| 确定氮氧化物排放重点监管企业
| 完成对氮氧化物尤其是火电厂和其他重点工业企业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监测、统计和核定工作,确定重点监管企业。
| 2010年年底前
| 市环保局
| 市经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
开展降氮脱硝课题调研
| 对工业企业及火电厂降氮脱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经济型进行调研,考察降氮脱硝装置所需的场地规模、建设费用、运行费用等情况,并提出相关降氮脱硝具体措施。
|
48
| 加快主城区机动车排气监测路边站建设
| 加快主城区路边站建设进度,每个区建设至少两个路边站
| 落实路边站建设资金,于2011年年底前,在主城区每个区范围内至少建成两个路边站。
| 2011年年底前
| 市环保局
| 各区、县(市)政府,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建委、市发改委
|
增加路边站监测项目(如PM1、C2-C12碳氢化合物等),利用先进监测技术监控车辆尾气排放,为实现交通道路污染物排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全阶段
|
49
| 开展机动车限行研究工作,以控制日常车流量
| 研究实行按车牌尾号停驶措施
| 在对高污染机动车限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按车牌尾号每周一日高峰时段停驶(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除外)的交通管理措施,以降低市区车辆拥堵率。
| 2010年年底前
| 市交通局
| 市法制办、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
|
50
| 对扬尘收费新政进行调研
| 调研扬尘收费的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 环保、建设、物价、城管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展调研,研究扬尘收费的征收标准及收费制度,于2011年年底前拟订具体征收办法。
| 2011年年底前
| 市物价局
| 市城管办、市环保局、市建委
|
51
| 建立大气环境事故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
| 建立大气环境事故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
| 建立大气环境事故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当污染水平达到相应预警级别时,应当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1)及时通报可能受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2)对特定污染源实施禁止排放;
(3)禁止或限制高排放机动车行驶;
(4)采取减轻或者消除污染的其他有效措施。
| 2010年年底前
| 各区、县(市)政府,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 市环保局
|
52
| 组织相关大气环境事故演习
| 组织相关大气环境事故演习
| 选取某个区、县(市),模拟大气环境事故发生场景,以全面检验我市各相关部门、各重点企业应对突发性大气环境事故组织协调能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污染事故处置能力、人员救援能力等。
| 2011年年底前
| 市环保局
| 市安全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市交通局,相关区、县(市)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