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主体。在全省分批选择30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实施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扶持30家左右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通过骨干企业带动,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单项产品规模和效益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扶持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2.强化产学研一体。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重大产业技术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2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对部分省属科研院所进行重组,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和企业,组建省应用技术研究院;支持中央驻皖科研院所加快改制步伐,发展科技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为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和技地。深入开展“千人千企”科技行动,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从驻外科技外交官和省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请100名科技特聘员,帮助我省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从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中选派500名机关干部担任科技联络员,重点联系一批企业。
3.强化创新载体。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核心区建设,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总体布局,努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群体、科研院所群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群体和创业投资群体。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争取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增4-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发展铜陵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芜湖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蚌埠国家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建合肥公共安全、芜湖文化创意、蚌埠光伏等10-12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力争4-6家产业基地升格为国家级,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5家以上产业基地营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