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免疫规划针对疾病控制,提高针对疾病预测预警能力
1、继续做好AFP病例监测,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2、切实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2剂次接种率,提高8月龄初种和18月龄复种的及时性;按照省里的安排,开展8月龄-6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以个案为基础的麻疹专病监测系统工作。
3、进一步落实《吉林省2006-2010年全省乙肝防治规划》提出的各项措施,对报告的新发乙肝病例,对15岁以下儿童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做好1994-1997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4、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灵敏性和及时性,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1000活产儿。
5、开展白喉、百日咳疫情报告、病例个案调查和风疹、腮腺炎暴发调查,做好疫情处理工作。
(三)加强免疫规划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1、城区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实现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示范门诊的审核验收;把农村预防接种点建设作为重点,力争在2010年年底全部实现定点接种。
2、筹备建立长春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儿童预防信息利用率和系统统计分析能力。
3、处理好预防接种工作中出现的纠纷,解决好家长投诉,将此项内容作为预防接种单位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深入开展慢病防治工作
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健康长春行动计划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培养基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针对慢病现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健康需求,建立健全规范的健康档案,动态掌握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慢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逐步拓展全市慢性病服务领域,积极探索适应我市慢性病防治的工作模式。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工作基础建设。充分利用督导、检查和各种宣传日,从糖尿病、高血压、牙病、精神病、肿瘤等慢性病防治的多个方面入手,深入社区、居民家庭、学校为重点人群提供保健服务,为建档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防治服务,通过简单、易行、多频次的干预手段、促进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完善服务体系,总结既往经验,规范项目程序,强化质量控制,做好子宫颈癌筛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糖尿病健康教育、肿瘤登记等项目工作,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发现和总结亮点工作,不断探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新模式,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队伍建设。
六、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