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基础设施。按照规划改造建设场镇市政基础设施,平整硬化道路路面,配置路灯等公共照明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站)建设,配套完善雨污管网,尽力实施管线和架空缆线下地埋设,改善场镇功能。
(二)改善场镇形象。按照场镇风貌定位,对主要街道临街建筑立面进行风貌整治,加强场镇生态建设,实施重要节点景观打造,美化场镇环境。
(三)增强服务功能。优化场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同步协调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提高场镇管理水平。
(四)壮大产业支撑。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产业支撑,增强产业聚集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农民集中。积极开展危旧房和旧城改造,加快场镇新型社区建设,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引导农民向场镇集中居住。
四、工作方式
结合我市一般场镇实际,分类分步实施改造建设。
(一)场镇形象性改造(“小改”)。对场镇基础设施配套差、形象面貌差、环境卫生差的一般乡镇和已撤销建制的集镇区,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整治“脏、乱、差”现象,做到街面整洁、市场规范、摊点归位、道路畅通,完善配套设施,改造或拆除不协调和破损的建筑,尽快改善场镇形象。
(二)场镇功能性改造(“中改”)。对现状规模和布局基本符合城镇规划的一般场镇,按照新市镇的性质和标准,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改造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场镇环境,提升场镇功能。
(三)场镇开发性改造(“大改”)。对现状规模较小、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新市镇,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位,对原场镇进行重新规划,结合产业项目和开发项目建设,调整优化场镇布局,实施整体改造,全面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提升场镇功能,加快推进场镇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统筹城乡规划,确保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场镇改造。
1.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要求,统筹谋划一般场镇改造。结合市域总体规划和“全域成都”的城镇体系布局、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科学定位场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调整优化镇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改造和开发建设,杜绝违规违法用地行为。
2.按照“四性”理念优化场镇风貌设计,形成场镇特色。挖掘本地文化特色,结合当地建筑主导风格特征,准确定位场镇建筑风格。按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基本风格统一又丰富多变的思路,同步开展场镇风貌设计,做好场镇主要街道、路段、节点的建筑立面风貌设计,指导和控制场镇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