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成高新技术。按照良种良法配套要求,建立适宜不同地区、不同稻作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本着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对高产关键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创新。主推强化超高产栽培、轻简栽培、免耕抛秧、旱育秧、机插机收和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等技术。
3.病虫草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示范区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测土配方施肥。根据稻田养分构成和超级稻、再生稻需肥规律,开展肥料品种、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技术服务,提高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
5.推进机械化生产。大力推广水稻机插机收,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重点工作
1.科学合理选点。高产创建要突出粮食生产区域和规模优势,在交通方便、农田基础好、农民热情高、规模优势强、辐射带动广的地方作为高产创建示范区(片)。再生稻示范片宜选择单季稻区,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变一季为两季,增加一季产量。
2.明确各级责任。实行市、县、乡行政人员分片包干、专家技术指导、责任到人到田的责任制。农技人员要建立包户联系制度,按区域包片落实,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3.树立示范标牌。示范区(片)要在显目处设立示范标牌,注明创建相关内容(见附件),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
4.开展培训指导。做到万亩片有首席专家、千亩片有技术专家、百亩片有责任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有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组织专家深入创建点,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开展苗情、病虫情况调查预报,及时采取田间管理措施,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5.树典型抓展示。全市抓科技户、高产典型户、种粮大户600户,各地要建立“五新”展示田50亩,在超级稻、再生稻生长关键季节,组织农技人员、示范农户及周边农民现场观摩,交流、总结高产栽培技术。开展示范区种植效益定点调查、分析。分别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和邻近的非示范区各选择种植面积、土壤肥力、文化素质、劳力数量相近的10个农户,开展成本核算调查,分析经济效益,为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提供翔实可靠数据。
6.搞好测产验收。由市农业局制定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测产验收与评比办法,规范测产程序和标准。各地要按照点上测产和面上测产相结合、典型测产和分级测产相结合、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相结合的要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做好测产验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