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促进交通节能。积极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立体交通框架。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公交、出租、轻轨、地铁等运输方式互为补充,交通信息系统更加完善。加强港口生产组织、协调,做好与包括铁路、公路运输在内的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工作,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对公交车和出租车率先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双燃料和混合动力,已建成压缩天然气加气站12座,使用单一压缩天然气公交车262辆,使用双燃料出租车4013辆。成立了专业化电动汽车运营公司,首批20辆车投入商业运营,运行总里程已累计超过25万公里,搭载乘客超过36.5万人次。在滨海新区建成了国内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形成年产2万辆纯电动汽车整车、3万套动力总成、1000辆混合动力客车的生产能力。
  加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同时,广泛使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对太阳能、土壤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进行示范和推广。积极推动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地源热泵采暖技术,推广太阳能热水、照明和采暖,实施计量供热,控制室内空调温度。截至2008年底,我市建成节能住宅9949万平方米,节能住宅占城镇住宅比重达到57%;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800万平方米以上;计量供热试点面积累计达到1300万平方米,完成2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任务。
  搞好机关节能。在全市机关建立能耗统计制度,定期对水、电、气、油等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和报告。在机关、学校、医院推广了地源热泵、太阳能集热等技术,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对104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用能分项计量,建成能耗采集平台。建立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制度,并启动了节能改造示范工程。
  (三)努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市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垃圾发电装置,发展以锂离子电池及配套材料、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设备和配套产品以及地热能综合利用为主的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到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垃圾卫生填埋厂4座、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约30万平方米。水电装机达到5兆瓦,年均发电量1400万千瓦时。全市地热开发利用年开采总量约2450万立方米,地热供热面积约1210万平方米,采用地热水居民用户约8万户。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1.4万户,年产沼气557万立方米。全市农村累计建成中小型畜禽粪污沼气处理工程76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56处,年利用作物秸秆1.89万吨。大神堂风电场已开工建设,大港区风电场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
  (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我市重点实施了外环线外侧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高速公路绿化、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三网三带四区多片"森林生态体系,取得了较大成绩。2008年,全市有林地面积18.0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52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9.3%,比2000年增加3.3个百分点,到2008年森林碳汇累计增加260万吨二氧化碳。2008年,《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天津的意见》(津党发〔2008〕11号)提出了到2012年我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2%的奋斗目标,即每年造林2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已新造林26万亩。
  (五)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8.1‰,自然增长率为2.19‰,比1990年分别低了7.52和7.64个千分点。通过计划生育,1990年至2008年间全市累计少出生6.6万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能源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些年,我市增加的人口主要是机械增长人口。
  (六)完善政策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制度支撑。
  我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颁布了《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发〔2007〕15号)、《天津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津政发〔2008〕42号)、《天津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津政发〔2007〕88号)、《天津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2006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07号)、《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2008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等。修订完善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4年市人民政府令第41号)、《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通过上述法规政策的实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相应的制度支撑,并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挑战

  一、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与趋势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