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第三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以节约能源、发展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为突破口,以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意识为抓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结合我市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契机,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绿色消费作为主攻方向,整体推进和落实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科学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冶金、装备制造、交通、建筑、电子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强化节能降耗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结合城市生态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相适应。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我市科研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循环式消费。
  --坚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整体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突出阶段性优先目标和重点任务,注重长短结合、重点和一般结合,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实效。
  --坚持全社会广泛参与。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公众为基础,不断增强全民参与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局面。
  二、目标任务
  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创新取得一定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建立。
  具体目标:2010年,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为2.0吨/万元;单位GDP能耗降到0.85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3.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占我市一次能源消费的1%以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比重达到41.6%,天然气比重达到4.9%,煤炭比重降到53.5%;林木覆盖率达到21%。到2015年,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为1.69吨/万元,比2010年下降15.5%;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5%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3%以上。
  主要任务: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实施循环经济"11253"工程,搞好以点带面,构建三次产业互动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格局。节约能源,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
  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原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控制煤炭需求总量,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强化重点行业管理,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等工业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推进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工业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2007年的水平。
  4.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控制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节约用肥,控制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低于2008年的水平。
  5.加强林业管理,增加碳吸收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1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1%,湿地覆盖率不少于15%。
  (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继续推进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发展节水农业。通过改革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加强林业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加快城市周边区域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形成生态绿色屏障,严禁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力争保护区面积有所扩大,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634.1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3%以上。2011年至2015年,陆续启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岸线保护区、防风固沙林保护区等7个市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修复李二湾湿地,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
  3.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强供水设施建设,重视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加大全社会节水力度。2010年,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各项指标进一步提升,地下水采集得到一定控制;开展包括雨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新建节水工程控制面积80万亩,全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6%以上,全市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65左右提高到0.8;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万元GDP用水量降至71立方米以下。到201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乡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非常规水源使用率达到40%。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基本实现节水化,灌溉水利用系数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节水型城市,使区域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配置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现代、有序、高效、安全、和谐"的格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