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良种良法等农业生产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结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不断提升创新、示范和带动能力。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具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产业发展。以省级“52+3”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切入点,围绕产业发展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着力培育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成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强力支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六)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支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加强以小流域治理、草原建设以及石漠化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加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高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生产模式,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开发政策,创新开发机制。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增长与任务相适应的政策。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除了按照规定比例将配套资金列入预算、确保足额落实到位以外,要进一步加大地方项目安排的力度。改革和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信贷担保等多种扶持手段相结合的有效扶持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切实落实“两个聚焦”。打破现有格局,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加大对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的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对列入《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基地县予以重点扶持。严格控制开发县范围,在“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国家开发县管理原则框架内,按照“进一退一”的方式,对没有开发潜力、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开发县及时退出开发范围,逐步将一些开发潜力大、工作积极性高的县纳入国家开发县范围。
进一步统筹整合政策资源。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供销合作社等农口部门用好农业综合开发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集中使用、投入稳定的优势,统筹各类资金整合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52+3”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支持统筹城乡发展,防止资金分散、多头立项、重复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与部门项目之间、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之间要统筹安排,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