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围绕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大任务,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建立和巩固生态安全体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加快建设“绿色陕西”、“生态陕西”。
(五)基本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与重点治理相结合;坚持科技兴林、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财政投入与社会参与、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林,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实行保护与建设相结合。
(六)奋斗目标。力争到2020年,三北防护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长江防护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三、优化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布局
(七)组织编制分期规划。根据全省防护林工程总体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林业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分期规划。各地将分期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定期检查评估,确保按期完成规划任务。
(八)科学安排工程建设。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分类治理,整体推进。在北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全面治理,适度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建成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经济林建设,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和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建设特色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关中平原区,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营造与改造提高相结合,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在秦巴山区,着眼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绿色产业发展,建设水源涵养型防护林体系;在人口聚居区,建设生态景观型防护林体系。突出抓好重点区域治理,搞好毛乌素沙地的防沙治沙,加大黄河和长江流域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四、科学营造和依法管护防护林体系
(九)优化营造林结构。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林种树种,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生态系统。实行乔灌草结合,在沙区以灌草为主;实行封育、飞播和人工造林结合,加大封山(沙)育林育草比重;实行多林种结合,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实行多树种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大力营造混交林。加强森林经营,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农田防护林和低效林更新改造。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高森林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