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金投入不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具有“面广、点多、量大”的特点,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在基地创建、园区建设、市场开发、公共平台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财政投入,但是目前我省各级财政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虽然我省省级及相关各设区市出台了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但是规划与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优惠政策尚未得到有效地落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等政策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
(五)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省工艺美术人才仍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中、高等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高素质的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匮缺;另一方面,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缺乏具有工艺美术专业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职业经理人”,缺乏一支善于销售、精于策划的“经纪人”队伍,一些企业在工艺美术作品定位、概念、设计、制作、包装、宣传、销售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了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六)专业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质量监管有待加强。目前我省工艺品市场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伪劣工艺品流入市场,鱼目混珠,部分消费者受到蒙骗,投诉事件时有发生,既有损于消费者利益,也有损于我省工艺品的信誉,若不加以遏制,将严重扰乱工艺品的市场秩序,影响我省工艺美术产业的健康发展。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滞后也是困扰工艺美术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工艺美术强省的目标,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为基础,以不断注入先进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专业村、技术中心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壮大发展产业经济和文化为目标,提升工艺美术艺术水准,提高工艺美术产业化程度,开发更多更好的工艺美术精品和实用工艺品。加强对优秀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加强对珍稀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实现工艺美术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贡献。
(二)原则要求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好工艺美术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传承和创新相融合。振兴传统工艺美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创意开发创新工艺美术产品和精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新的创意思维改造提升工艺美术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协调。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对工艺美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工艺精品创作和一般工艺品生产相结合。正确处理精品创作和一般工艺品生产的关系,在重视精品创作的同时,扶持一般工艺品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主要目标
加快工艺美术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雕塑(包括石雕、木雕、根艺等)、珠宝玉饰、漆艺、工艺陶瓷、工艺花画、竹草藤编织、金属工艺品、古典工艺家具、抽纱刺绣、戏装道具、民间工艺品、油画框业等14个产业,形成以重点产区为中心、优势产业为支柱、重点产品为骨干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区域、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扶持一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品牌产品。到2012年,工艺美术行业实现产值750亿元,年均增长11%,使福建成为工艺美术产业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强、行业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全国工艺美术强省。
--石雕。以福州、惠安、华安为中心,重点发展寿山石雕、惠安石雕、华安玉雕等。根据石料的自然形状、色泽和纹理,因材施艺,将天然美与艺术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创作的艺术水平,增加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寿山石雕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重点提高文化艺术观赏性、增加收藏价值、增强产品的辐射面;惠安石雕、华安玉雕重点开发室内陈设和宗教、旅游、城市雕塑。到2012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0%。
--木雕、根艺。以泉州、莆田为中心,推动福州、南平、三明、龙岩、宁德木雕、根艺产业发展,支持产区用珍贵的优质木材开发高端的木雕工艺品,走资源节约化道路。加强与盛产名贵木材的国家地区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进口名贵木材,积极寻找新的替代木材,引导企业试用其他材料替代珍贵木材,大力发展竹材工艺品。到2012年,实现产值120亿元,年均增长15%。
--珠宝玉饰。珠宝以福州、莆田、宁德福安为中心,加强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和消化,重点解决设计、模具和涂饰的制约,突出创意设计,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形成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集群。玉雕以龙海、莆田为中心,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强化与现代装饰的结合,与旅游、休闲活动的结合,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到2012年,实现产值90亿元,年均增长20%。
--漆艺。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侯出口生产加工产区为重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作骨干作用,重点发展脱胎漆器、雕漆、漆艺碗、漆筷、漆画、漆线雕等。以福州漆艺基地为龙头,将传统技法与玉雕、石雕、木雕、角雕等工艺结合,融各种不同的风格与传统技法于一体,研制出富有个性风格的新品种。到2012年,实现产值80亿元,年均增长20%。
--工艺陶瓷。以德化为中心,积极培育南平、漳州、寿宁传统陶艺生产基地,以陈设艺术品、西洋工艺陶瓷和收藏艺术品为方向,发扬“建窑”、“漳州窑”传统工艺,积极开拓创新,提高建盏、青瓷文化品位,努力创造新作品。到2012年,实现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
--工艺花画。以福州、漳州、泉州为中心,强化工艺花画与家庭装饰的结合,手工与机械制造的结合,鼓励和支持传统花画工艺品出口和进入陈设艺术领域,重点扶持以油画、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福建九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到2012年,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10%。
--工艺编织。以莆田、安溪、闽侯为中心,在巩固扩大现有市场规模的同时,探索新植物资源的利用,探索竹草藤与皮革、布绒、金属、木塑等多种材料的结合,提高产品表现力和附加值,进一步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扩大出口量。到2012年,实现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10%。
--金属工艺品。以安溪、闽侯、莆田、厦门为中心,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与环境美术、建筑美术、室内装饰相结合,拓展金属工艺品应用领域。到2012年,实现产值70亿元,年均增长12%。
--古典工艺家具。以仙游、芗城为中心,重点建设开发宝泉古典工艺家具专业园区、专业市场和“仙作”城及漳州市国辉工贸有限公司欧式古典艺术家具工业园区,引导古典工艺家具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延伸产业链,产生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生产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交易成本,打造“仙作”地域性品牌。到2012年,实现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15%。
--抽纱刺绣。以福州、福安为中心,继承民族刺绣的传统风格,并吸取西方花边装饰的优点,使纹样的创新变化与不同的工艺针法密切结合,形成福建独特的抽纱刺绣风格。到2012年,实现产值30亿元,年均增长5%。
--戏装道具。以泉州、漳州为中心,以开发建设泉州锦绣庄民间工艺园为抓手,在原料、制作工艺、图案造型等方面保持传统的戏剧特色风格,并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提高观赏陈设效果。到2012年,实现产值30亿元,年均增长10%。
--民间工艺品。以福州、泉州、漳州、厦门为中心,继续扩大角梳的生产规模,拯救和振兴木偶头雕刻、泥面谱、彩扎、彩塑、花灯、剪纸、木版年画、纸伞、绢扇等面临失传的艺术价值较高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以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营造和做大做强民间工艺品产业。到2012年,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8%。
--油画框业。以厦门乌石浦油画村、海沧油画框业一条街、莆田、邵武油画框业产业园为中心,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争取更大的国际油画框业市场份额,培育国内油画框业消费市场。根据莆田油画框业从业人员多的特点,建设以油画框业生产为核心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使之成为世界最大的油画框业生产基地。到2012年,实现产值10亿元,年均增长20%。
(四)重点任务
1.建设集研发、设计、创意、生产、制造、配送、销售为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体系。加大对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培育十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创新工艺美术产品,开发工艺美术精品;注重工艺美术产业链的整合,解决企业研、产、供、销配套服务问题;注重闽台合作、山海协作,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逐步升级,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体系。
2.开发建设一批大型工艺美术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大型专业化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产业基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林化设计、专业化布局、功能化开发、循环化利用”的要求,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产业园区;注重集原材料供应、展示交易、信息沟通、文化交流、金融结算、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工艺美术交易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