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用地方面,优先安排涉农企业的用地需求,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在政策方面,把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范围,享受市场准入、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在投入方面,对市级以上的43家龙头企业由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5.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集体资产清产确权的基础上,通过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制企业的方式,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把招商引资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对集体资产进行托管经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好、能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四)以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1.突出抓好秦王川综合开发。按照“一核二心、一轴两廊、扇面放射、均衡分布”的总体布局,加快秦王川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在秦王川地区全面尝试推行包括“三个集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资源和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力争把秦王川地区打造成以中川新区为中心,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卫星城、全市最大的产业聚集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窗口。
2.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对3县县城和红古区海湾镇等中心城镇和和平、夏官营、忠和、东川、新城等近郊镇,重点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加强与市区基础设施的衔接,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对和平、定远、金崖等小城镇群,重点加强镇与镇之间的交通建设,为未来发展成为小城市打好基础;对青城、什川、连城、苦水、花庄、西岔、甘草店、中堡、河桥、平安等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和综合物流型、工业服务型远郊特色小城镇,既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也紧抓农业不放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远郊的区域中心乡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水平,提高城市、县城、区域中心乡镇、重点镇的公路级别,改善中心乡镇到区域其他乡镇、村的公路状况,使中心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尽快扩散到周边乡镇和村。到2012年,每个县区建成1-2个产业优势明显、发展环境良好的经济强镇和中心镇。
3.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在全面完成无形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城中村聚集点建设步伐,配套解决好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十一五”末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按照城市社区管理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要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4.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按照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城郊村重点加快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加速城乡对接融合;川水地区重点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山区贫困村要把重点放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同时,健全扶贫开发机制,以县区为单位,在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向连片开发拓展,每年组织实施20个左右的整村推进项目,到2014年,全市生态移民3万人左右,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部山区、七里河后山“四大贫困片区”144个村、2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2/3以上的人口向致富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