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利的就业信息服务,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全覆盖,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完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探索创新保障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5.构建支持城乡一体化的金融体系。着眼于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绩效,加快支农资金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整合运用,集中资金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的投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途径,集聚信贷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种资源投入城乡建设。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扶持建立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小额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实现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农村资本市场开发,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七)以深化改革发展为动力,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环境
1.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市、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照“简权放政、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的思路,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四级高效便民服务体系,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增强区县统筹管理能力,完善乡镇综合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公共决策的调查制度、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2.推行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积极推进中心村社区化管理,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邮政、信息、商务、供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健全民主监督和参与制度,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务、政务、村(居)务和公益事业的办事公开制度。
3.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树立在全球化新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的进取意识,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努力消除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公平、透明、平等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繁荣,营造和谐顺畅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到兰州发展创业。
4.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三争一促”为活动平台,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统筹城乡党建资金、人才资源、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保证作用。统筹支部建设,开展城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定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探索建立支部+协会,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支部一班人的力量凝聚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模式。统筹党员管理,建立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民主、实用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处理好乡镇和村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关系。
六、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