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依据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月报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 175号)
8、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或录象。所有照片均应统一顺序编号,并注明在相应的观测点记录表上。
平面图、剖面图应绘制规范,内容齐全,不得仅表示草图。
①平面图绘制范围:滑坡、崩塌包括影响其稳定的后方斜坡(第一重坡顶外),泥石流包括完整的沟道流域。图面要素包括地面高程、比例尺、灾害点、裂缝、鼓丘等变形迹象、地下水点、受威胁对象的建筑物,剖面线以及必要的图例和文字说明。
②剖面图绘制范围:应包括影响其稳定的后方斜坡(第一重坡顶外)和坡脚建筑物,图面要素应有高程、水平距离标注、比例尺、剖面方向、土体及风化层、下伏基岩岩性、产状、厚度,原始地形、人工边坡、地下水位(点)、灾害点、潜在变形体以及必要的图例和文字说明。
①照片应能反映灾点或高陡边坡及危害的特点,应标注相片编号、拍照时间、镜头方向和文字说明。
3.2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还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影像资料等。
2.危害或潜在危害属较大级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对于危害和威胁属一般级者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
3.对属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不论灾害体规模大小,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应一点一表,不允许在同一灾害体上定两个以上的观测点,也不允许将相邻两个灾害体合定一个观测点。同一地点存在几种地质灾害或其它环境地质问题时,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
4.对于乡、镇政府及村委会驻地,都应进行调查,如无地质灾害分布,可不布设观测点,但应作好访问记录;对于一般居民点,只要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危害,均应布设观测点进行调查评价。
5.各种灾害体稳定性定性评价记录要点分别是:
(1) 滑坡(含崩塌及堆积体、高陡斜坡)主要包括前缘临空面状态、坡脚冲刷或开挖情况、形变特征及活动前兆;滑体平均坡度、顺坡软弱结构面稳定状态;后缘形变迹象及活动前兆,最后作出灾害体稳定性现状评价(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和趋势评价(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
(2) 地面塌陷主要包括表层堆积物(即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结构(堆积厚度,松散程度),下伏溶洞(土洞,地下开挖工程)埋藏深度和发育(开挖)程度,陷坑周边和坑底形变特征,陷坑充填改造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地下水抽排强度,地下工程活动状态)等,最后作出灾害体趋势评价(停止或尚在发展)。
6.潜在威胁:详细记录潜在威胁对象,结合“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明白卡”调查记录受威胁的户数(各户主姓名),人口总数(细化到各户家庭人数,家庭成员姓名、年龄、性别),受威胁的资产(房屋结构、类别、建筑面积等),其它潜在威胁(例如农田、旱地、交通和水利建设设施)。
7.群测群防网络:确定灾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落实监测责任人(村长或村书记)联系电话,是否应树立警示牌,制定临灾应急转移路线,预警信号,预警发布人。
3.3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
1.以1∶5万(尽量采用1:1万)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并将已有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界线透绘到地形底图上,供野外调查时使用。
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在野外应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
3.工作手图上观测点定位应遵循如下原则: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地面塌陷点定在塌陷中心点,地裂缝点定在主干裂缝的中点,斜坡、边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
4.清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数字化底图,各种地质灾害和地质界线应按规定图例绘制,不再表示观测点符号。
4 成果资料
成果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盘)两种形式汇交:
1、报告正文: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
2、报告附图:
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1∶10万)。
3、报告附表:
附表1、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表2、高陡边坡调查表
附表3、地质灾害点调查复核表
附表4、工程治理地质灾害点调查表
附表5、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
附表6、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基本信息表
附表7、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附表8、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附表9、县(市)滑坡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统计表
4、报告附件:
附件1、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调查报告
附件2、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
附件3、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附件4、有关照片和录像片等
4.1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为《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或《福建省××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
报告章节及主要内容(供参考)如下:
前言
一、目的任务:包括调查工作重点、范围及对象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
三、地质灾害点概况
四、调查工作部署:方法、完成工作量、质量评述
第一章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三节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第四节 岩土体特征
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
第二章 地质灾害点发育特征
第一节 地质灾害点发育类型、规模及特征
第二节 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
第三节 地质灾害点土体抗剪强度参数规律分析
第四节 地质灾害点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第三章 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危害性评估
第一节 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估
一、危险性分级评估标准
二、危险性评估
第二节 地质灾害点危害性评估
一、危害程度分级评估标准
二、危害性评估
第四章 地质灾害点防治建议
第一节 防治目标与要求
第二节 防治分级、分期与管理
第三节 防治建议
第四节 防治措施
第五章 结论
4.2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
图名为《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或《福建省××市××区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图面内容以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行政区划要素、岩土体要素。
第二层次:各类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规模、潜在点或非潜在点,用不同的点状符号表示。图式图例符号参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2008年1月),增加斜高陡斜(边)坡系列符号。
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说明表。镶图如降水量等值线图,说明表主要反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和危险性预测等。
4.3报告附表
按照前述提交成果附表外,还可根据需要附录其他表。
4.4报告附件
4.4.1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调查报告
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不稳定斜坡)调查报告提纲及要求如下:
《福建省××县(市、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不稳定斜坡)调查报告》
前言
前言包含目的任务、以往工作程度、本次调查工作部署、方法、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一章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交通
第二节 地形地貌
除一般性的地形地貌描述外,重点描述自然斜坡、人工边坡、岸坡等地貌和微地貌特征。
第三节 人类工程活动现状
重点描述自然斜坡、人工边坡、岸坡附近人类居住、工程建设、改造活动等方面特点。
第二章 高陡边坡发育特征
第一节 高陡边坡发育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高陡边坡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
第三节 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高陡边坡危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
第三章 主要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初步评估与预测
第一节 选点依据
第二节 危险性现状评估
第三节 危险性趋势预测
第四章 防治建议
第一节 防治目标与要求
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分级、分期
第三节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第四节 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防治管理建议
第五章 结论
4.4.2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参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2008年1月),数据库参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录入系统V2.0》。
4.4.3其它附件
《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有关照片和录像片等。
5 组织形式及质量监控
5.1组织形式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协调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委托地勘单位实施,调查区所在乡(镇)抽调的专门人员与地勘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并发动镇、村群众广泛参与,边调查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培训,在发放调查表时一同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做到调查一点,宣传一片。地勘单位调查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应少于4人。
5.2质量监控
1.承担调查项目的地勘单位必须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以上资质。
2.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要求编写调查设计书,并经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审查通过后实施。
3.项目实施单位应对调查资料进行自检、互检、专检,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调查工作进行野外抽查和验收。
4.提交的成果报告,经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并经审批后,方可提供当地政府使用,并按规定进行资料归档和汇交。
附件
附表1 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
| 主要工作内容
|
1
| 下达任务
| 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省国土资源厅要求下达任务,组织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实施
|
2
| 编写调查设计书
| 县、乡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专业队伍共同组成项目组,收集资料,编写调查设计书
|
3
| 设计书审查
| 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对设计书审查,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审查意见修定设计书
|
4
| 野外调查工作
| 项目组开展摸底、评估、野外调查工作,包括对各行政村的摸底、复核、调查,重要灾点解剖、编写各乡镇调查小结与防灾预案,选择典型滑坡进行野外快剪试验,野外资料检查。
|
5
| 野外抽检和验收
| 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对野外调查工作进行现场抽检和验收
|
6
| 室内整理
| 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室内整理,包括建立数据库、拟合土样抗剪强度参数、编制图件、编写报告
|
7
| 自检
| 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组自检,互检
|
8
| 成果报告初审
|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初审,修定各项成果
|
9
| 成果报告审查、审批
| 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对提交的成果报告进行审查;承担单位修改后,提交原审查单位审批。
|
10
| 资料归档
| 审批通过后,可供当地政府使用,并按规定将成果(纸介质和电子光盘各二份)汇交省国土厅地环处和监测中心。
|
附表2 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摸底调查表
县
镇(乡)
村
自然村第
小组 □房前□房后
编号:
请您在下列8类中各选择一项 □打√。
1、房屋至后边坡距离: □大于后边坡高度的一半 □小于后边坡高度的一半
2、边坡高度: □大于5米 □小于5米
3、边坡角: □大于45°□小于45°
4、屋后(前)裂缝 □有 □无
5、历史上发生过滑坡、崩塌 □有 □无
6、下滑堆积物清理 □有 □无
7、边坡挡墙支护 □有 □无
8、边坡排水沟 □有 □无
|
专家处理意见
专家: 年 月 日
|
村盖章
年 月 日
| 填表人:
年 月 日
|
注:房后边坡高度大于5米均应填,小于5米可不填
附表3 房前屋后高陡边坡野外调查表
乡(镇)
村
自然村(组)
□房前□房后 行政村负责人:
联系电话:
统一编号
|
| 野外编号
|
| 图幅(1/ 万)
|
|
大地坐标
| X:
| Y:
| 经纬度
| 经度: ° ′ ″
|
边坡顶标高: m
| 边坡脚标高: m
| 纬度: ° ′ ″
|
区域环境条件
| 年代: 基岩岩性:
植被: □水田 □原始生态林 □毛竹 □灌木 □茶果林 □草地 □瓜菜地 □其他
|
自然斜坡
| 微地貌: □陡崖 □陡坡 □缓坡 □平台
外形特征:坡高 m,坡度 °,坡向 °,汇水面积: ㎡
坡面形态:□凸形坡 □凹形坡 □直线坡 □台阶坡
|
人工边坡发育特征
| 坡体结构:□二层结构 □多层结构 外倾结构面:□有 □无
边坡高差: m,长度 m,宽度 m,坡向 °,坡度 °
|
边坡
| 上部
| 土体物理性质
| 密实度:□密实 □中密 □稍密 □松散
状 态:□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湿 度:□饱和 □很湿 □湿 □稍湿
|
厚度: m
|
下部
| 基岩岩性: ;产状: /∠ °;厚度: m;
风化程度:□微风化 □中等风化 □强风化
基岩节理裂隙:产状: ;延伸长度: ;充填情况: ;密度: 条/ m ;
|
截(排)水沟:□有 □无;
泉水:□有 □点状 □面状 □无;
边坡分台阶削坡:□有 □无;
| 水渠水利设施:□有□无 蓄水池:□有□无
土 质:□很烂 □湿 □干燥
挡土墙设置:□有效 □简易 □无
|
居民与房屋建造基本情况
| 建房时间: 年 月; 层数 层,房屋 间,坡墙距 m □前 □后
房屋结构:□土木结构 □砼框架结构 □砖混结构 □石混结构 □简易搭盖
靠山后墙类型:□混凝土 □砖砌 □土墙 □与梁柱有无连接
|
房主姓名: ,人口 人 电话:
分户户主姓名: ,人口 人 电话:
,人口 人 电话:
|
稳定性评价
| □稳定性好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
危险性评价
| □危险性较小 □危险性一般 □危险性较大
|
防治建议
| 综合防治建议:□搬迁 □工程治理 □重点监测 □巡查监测
工程治理措施:□坡顶截水沟 □坡内排水 □削坡减裁 □设置 个台阶
□砌筑挡墙 □改造挡墙 □夯填裂缝 □退茶种草(林)
□其他:1. 2. 3.
|
备注
| 典型照片或平剖面图
|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单位:
附表4 斜坡摸底调查表
县
镇(乡)
村
自然村第
小组
□房前□房后
编号:
请您在斜坡高度、坡角、坡脚建筑物至坡脚距离中各选择一项,在□里打√
1、斜坡高度□大于30米 斜坡坡角□大于25°
□小于30米 □小于25°
2、当斜坡坡面土层厚度大于3米以上且坡面有毛竹林、桔园、茶园、水渠等
斜坡高度□大于20米 斜坡坡角□大于20°
□小于20米 □小于20°
3、坡脚建筑物至坡脚距离□大于5米
□小于5米
|
专家处理意见:
专家: 年 月 日
|
村盖章
年 月 日
| 填表人:
年 月 日
|
注:坡脚建筑物后山斜坡高度大于20米均应填,小于20米可不填
附表5-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统一编号:
名称
| | 地理位置
| 省 县(市、区) 乡(镇) 村 自然村/组
|
野外
编号
| | 斜坡类型
| □自然岩质
□自然土质
□人工岩质
□人工土质
| 坐标
(m)
| X:
Y:
| 标高
(m)
| 坡顶
| |
坡脚
| |
室内
编号
| | 经度: ° ′ ″ 纬度: ° ′ ″
|
斜坡环境
| 地质
环境
| 地层岩性
| 地质构造
| 微地貌
| 地下水类型
|
时代
| 岩性
| 产状
| 构造部位
| 地震烈度
| □陡崖 □陡坡
□缓坡 □平台
|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
| | ∠
| | |
地理
环境
| 降雨量(mm)
| 水 文
| 土地利用
|
年均
| 最大降雨量
| 丰水位
(m)
| 枯水位
(m)
| 斜坡与河流
位 置
| □水田 □森林
□毛竹 □灌木 □茶果林 □草地 □瓜菜地 □其他
|
日
| 时
|
| | | | | □左岸 □右岸
□凹岸 □凸岸
|
斜坡基本特征
| 外形
特征
| 坡高(m)
| 坡长(m)
| 坡宽(m)
| 坡度(°)
| 坡向(°)
| 坡面形态
|
| | | | | □凸 □凹 □直 □阶
|
结构特征
| 岩 质
| 岩体结构
| 斜坡结构类型
|
结构类型
| 厚度
| 裂隙组数
| 块度
|
□整体状
□块状
□层状
□块裂
□碎裂
□散体
| | | (长×宽×高(m))
| □变质岩斜坡
□土质斜坡
□碎屑岩斜坡
□碳酸岩斜坡
□结晶岩斜坡
| □特殊结构斜坡
□顺向斜坡
□斜向斜坡
□反向斜坡
□平缓层斜坡
□横向斜坡
|
× ×
|
控制面结构
| 全风化带深度(m)
| 卸荷裂缝
深度(m)
|
类 型
| 产 状
| 长度(m)
| 间距(m)
|
□节理裂隙面 □构造错动带
□断层 □老滑面
□层内错动带
□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
□片理或劈理面 □层理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土 质
| 土的名称及特征
| 下伏基岩特征
|
名称
| 密实度
| 稠度
| 时代
| 岩性
| 产状
| 埋深(m)
|
| □密 □中 □稍 □松
| | | | ∠
| |
地下水
| 埋深(m)
| 露 头
| 补给类型
|
| □上升泉 □下降泉 □湿地
| □降雨 □地表水 □融雪 □人工
|
现今变形破坏迹象
| 名 称
| 部 位
| 特 征
| 初现时间
(年月日)
|
□冒渗浑水□剥、坠落□地面沉降□地面隆起□剪切裂缝□树木歪斜
□拉张裂缝
□建筑变形
| | | 年 月 日
|
| | 年 月 日
|
| | 年 月 日
|
| | 年 月 日
|
| | 年 月 日
|
| |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