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步伐,全面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基本药物、保障制度改革,实行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初步确立体现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充满活力的全新机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力争下半年在全省推开。(6分)
十一、按时按质完成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任务。基本建成县历史文化展览中心、县综合办公楼、徽苑小区、川主寺游客中心、川主寺生态护岸(二期)等项目。抓好项目竣工验收、审计,搞好施工结算、竣工决算、资产移交、跟踪审计。继续加强对口队伍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做好支医、支教等人才智力工作,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质量监督等技术援助工作。全面总结三年对口支援工作,认真编纂“对口支援志”,组织表彰援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编印安徽对口支援松潘县灾后重建大型图册,做好档案资料整理移交工作。(6分)
十二、编制“十二五”规划。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深刻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及政策措施,编制完成规划纲要。基本完成相关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将《安徽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年)》纳入全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确保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6分)
省教育厅
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0年投入资金50亿元,加固重建重点校舍1056.7万平方米,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指导各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努力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队伍均衡化、办学行为规范化、教育管理一体化、教育质量优质化。探索促进均衡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在全省建立16个省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和现代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学区委员会管理制度,学区内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学区内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建设覆盖全省的教育资源网台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措施和办法,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零障碍方面取得突破。发挥省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作用,协调推动教育部与省政府共同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实验区,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机制和模式。组织实施“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民生工程,建成400个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和700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15分)
二、深入推进职教大省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落实职教大省建设规划各项工作任务。研究制定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专项规划及促进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省部共建皖江城市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抓好中职招生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完成招生32万人,实现各类培训80万人次。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和省级示范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启动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培育工作。推进中职教育改革,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推动职教资源整合,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推进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开展2010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行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规范组织学生实习。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15分)
三、扎实推进“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发展活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高校设置和招生规模取得新进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3%。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年度检查,推广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果。完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开展201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遴选建设和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培育、申报工作,指导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工作。推进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口支持新建高校,促进新建高校尽快提高办学水平。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千人培养计划”。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10分)
四、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集中力量加强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推进高校股权激励、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改革试点工作,推动高校围绕我省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展开研究,在基础研究、应用高技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搭建平台,主动服务。支持高校及其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支持高校企业改制、增资扩股、上市融资。支持高校探索合适的原创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政策,支持安徽大学等高校开展保障技术人员权益的配股试点。鼓励企业设立期权奖励,合理扩大技术人员的持股比例。组织举办皖北、皖江城市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推动高校积极服务区域自主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10分)
五、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管理,重点规范公用经费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建立重点监管县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执行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10分)
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政策体系。继续组织实施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积极推进中职学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完善实施、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资助经费按时足额发放;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进一步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提高审批通过率,规范贷后管理。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巩固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措施。大力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和受助学生诚信教育、励志教育。(10分)
省科技厅
一、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25分)
年度目标: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40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50家以上,新培育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以上。
工作措施:(一)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在实施科技项目、建设研发平台、落实科技政策、培养引进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开展“千人千企”科技行动,力争科技特派员、科技联络员、科技特聘员总数达到3000人。
(二)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合肥示范核心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及科研集群、孵化、产业基地建设。强化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支持合肥高新区扩容及申报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推进芜湖、蚌埠高新区升级,支持马鞍山、铜陵等省级高新区筹建;争取新建合肥公共安全、芜湖文化创意等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开工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万平方米。
(三)强化产学研一体建设。落实“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意见”,引导组建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做好我省参与上海世博会有关筹备工作。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50次,推介发布科研成果3000项。
(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争取全省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分别突破2万件、1.1万件,均较上年增长25%以上。
二、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20分)
年度目标:争取合芜蚌三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5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300家,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別较上年增长25%以上;力争创投基金年投资总额达到8亿元以上。
工作措施:(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试验区为重点,拟定发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优势领域技术发展指南,推进试验区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重点培育10家龙头企业、100家示范企业,带动全省1000家关联企业发展。
(二)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总中心、合芜蚌三市分中心和服务站,新建3-5家分中心、30家服务站。新建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三)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运作和管理,引导强化对试验区早期创新型项目的投资支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试点工作。对部分省属科研单位进行重组,建立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开展试验区工作绩效考评,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自主创新政策措施落实的督查。
三、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15分)
年度目标:推进1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
工作措施:(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等100项重大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新兴和优势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应用成果。
(二)加快重大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通过政府采购、应用示范等方式,重点推广智能语音、半导体照明、工业余热发电等一批先进技术和产品。
(三)加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力度。凝练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有关科技计划,争取国家各类创新资金支持。
四、加快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10分)
年度目标:支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广应用一批农村农业和民生领域科技成果;争取新增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5个。
工作措施:(一)加强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向中低产田拓展延伸。加快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循环农业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以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为重点,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集聚,支持引进和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新增科技特派员行动试点县17个。
(二)实施科技服务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秸秆利用、饮用水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启动建设1-2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三)加强对县级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深入实施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行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争取进入科技部有关示范工作。加强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和业务培训。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一、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左右,工业产品销售率97%以上。落实应对金融危机保企业保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减轻企业负担力度。继续促进本省自主创新品牌产品销售,搭建建材下乡、轻纺用品下乡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工博会”、广州“中博会”等对接活动。加大国家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加快项目竣工投产进度,加大项目新开工力度。提高项目储备规模,使工业投资项目库由上年的6830项增加到10000项。强化对1000户重点企业、43种重点产品的监测、分析、调度,抓好57个专业镇、5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000户成长性小企业的运行分析。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节,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生产要素供应应急预案,确保实现电力迎峰度夏、度冬目标任务,做好极端情况下的煤电运工作。(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