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依靠服务推动责任落实。一要为企业注册登记搞好服务。召开企业安全管理工程师或负责人专题会议,宣传注册登记的重要性;下发注册登记指南或工作程序等文件材料,明确注册登记的依据、要求和流程。要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企业主动登记的意识,有效提高登记率。二要为企业申请检验服务。各检验机构要制作《特种设备检验明白卡》,下发到所有受检使用单位,确保使用单位明确特种设备范围、检验申报要求、检验机构、检验要求及法律责任。要设计制作《特种设备检验催检通知书》,对定检到期前一个月未申报检验的使用单位,由检验机构下发《特种设备检验催检通知书》。对催检仍不报检的,检验机构要填写《特种设备拒不检验移送单》,上报安全监察机构,由监察机构现场核实督办。经监察机构督办仍不检验的,要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限期整改。期满仍未整改的,要依法查处。三要为企业培养人才服务。一方面,各市地局(行业系统)要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工程师、作业人员,分层次、分步骤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为主体责任落实奠定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督促使用单位制定并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培训计划,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自我培训、教育。对不具备培训能力的使用单位,各市地局(行业系统)可以根据使用单位的委托对其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教育。
(四)依靠执法监督责任落实。一要加强执法监督。各市地局(行业系统)要加强现场监察工作力度,对拒不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责任告知书》中所列的义务、责任的使用单位,要依据国务院条例和省条例相关规定进行查处,通过严格执法督促使用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二要加强联合监督。要与安监、公安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问题,制定联合行动措施。对拒不落实主体责任的重点单位,进行联合整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要依靠政府监督。要建立重大问题汇报制度,对因拒不落实主体责任,导致严重事故隐患难以整改到位的,要及时以正式文件上报地方政府,请示地方政府协调解决,最终达到落实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的目的。
二、关于分类监管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是指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重要程度、设备安全状况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划分为不同类别,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的工作机制。各市地局、行业系统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效推进分类监管工作深入开展。
(一)科学划分类别。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各市地局、行业系统可以将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A类单位: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比较重视,能够做到“三落实、二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安全措施有保障,且连续3年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取得特种设备生产(含充装)许可资质,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质保体系运转正常,3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B类单位:有重点监控设备的使用单位,国务院《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
50条明确的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取得特种设备生产(含充装)许可资质,有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质保体系运转基本正常,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C类单位:特种设备安全责任意识差、设备安全状况差、安全使用管理状况差的企业,有特种设备违法记录企业,存在严重事故隐患单位,重大问题单位和发生过事故的单位。各市地局、行业系统要对辖区内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按照以上的分类原则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的分类,为实施分类监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