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研究制定装备制造、汽车、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及现代建筑产业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切实贯彻国家关于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发挥政策手段协同作用,促进支柱产业做优做强。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以国家急需的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工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大型成套石化设备等先进装备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辽宁高科能源集团、三一重装公司、北方交通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铁西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在汽车领域,以华晨金杯、华晨宝马、通用北盛、广汽日野、中顺为骨干,加大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小排量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比重,提高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及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能力,积极推进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建设,支持华晨金杯、金杯车辆为核心的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在医药化工领域,以搬迁改造为重点,不断扩大产能规模,全力推进米其林轮胎环保搬迁改造及扩产项目,加快实施东药和化工集团整体搬迁改造,积极推进化工集团300万吨/年CPP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铁西化学工业区招商引资力度,延伸石化产业链,全面提升医药化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以辉山、伊利、蒙牛乳业、金石豆业、辽宁中稻、蒲兴禽业、辽宁新大地等企业为龙头,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在电子信息领域,以浑南新区为依托,以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等企业为龙头,面向工业信息化、数字化装备、数字医疗、数字终端四大市场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动漫、数字医疗、IC装备、数字终端制造、物联网等七大产业。在现代建筑产业领域,面向国内外市场,以远大集团为龙头,以铁西建筑产业园为核心,以法库陶瓷城、苏家屯建筑住宅等园区、集群为重点,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建材产业。
(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七大新兴产业。制定发展新兴产业指导意见,明确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编制沈阳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增强产业发展的指导性;编制沈阳市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和园区建设;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和省沿海经济带园区项目贴息资金。整合企业研发、制造、市场开发等资源,加强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大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和引进国外研发团队力度,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沈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沈阳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产业基础和资源集聚优势,加大金廊、中街、太原街、长江街、北市、南塔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18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提升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档次,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和扩散功能,扶持做大一批专业特色突出、集聚优势明显、辐射能力强的市场群,拉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沈阳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商贸开发区和金融街为重点,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功能,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支持金融商贸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推进金融商贸开发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支持金融街建立金融外包基地和打造投融资交易平台。积极争取成为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加快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建设,不断拓展功能,推动东北地区产权交易市场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设。推进近海国际物流中心、沈北综合物流园区、苏家屯现代物流产业集散区等8个现代物流集聚区以及宝供农产品物流、国药物流、邮政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点区域物流园区名单。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开展适应现代生产企业和商业需求的物流服务业务,整合沈阳、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保税物流资源,建立东北三省保税物流体系,努力在两年内将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成为综合保税区,支持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有效释放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等物流业务。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以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推进浑南动漫软件产业带、沈北软件产业园和皇姑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引进境内外知名企业,承接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动漫创意外包等业务。创建东北地区商务商贸及会展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总部、地区总部落户沈阳;完善展会设施,培育展会品牌,壮大展会规模;积极发展企业管理、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高端商务服务业。建设东北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棋盘山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体育健身休闲和动漫等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沈阳经济区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精心包装推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冰雪之旅等一批旅游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