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打造科技创新载体。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加快高新区建设。推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建设园中园,加快建设模范马路创新街区、液晶谷、无线谷、生物和医药谷、农业谷。促进一批校办、企办科技园区整合提升。完善开发区商务、居住、生活配套功能,强化园区在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中的载体作用。(罗群、赵晓江牵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投资促进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各相关区县政府、各开发区落实)
1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和发挥南京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资源,面向全国,面向全球,搭建新能源、软件服务、智能电网、电力自动化、低碳经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一批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平台。加快组建南京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产业基地或中试基地,力争产学研基地达到30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创新产品领先、创新人才集聚的区域创新平台。(罗群牵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落实)
13、引进兴办研发机构。积极筹建智能电网、太阳能、通信、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和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产业、标准、专利等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引进兴办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罗群牵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落实)
14、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2%左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千企创新升级”计划,加快培育10个百亿元水平的创新型集团和100个成长型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引进、支持、培育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新的产品群,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罗群牵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落实)
15、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围绕科技创新,出台政府管理、科技、金融、土地、人才、涉外经济、法制等促进政策措施。制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政策,出台《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建立高位调控机构,强化行政调控能力和市场配置能力,推动资源整合。(王咏红、罗群牵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落实)
16、启动实施“紫金人才行动计划”。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改善环境,以产业集聚人才,以平台吸引人才,以人才支撑发展。三年内市、区和开发园区筹资10亿元引进领军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创业,培育创新团队;筹资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筹资10亿元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沈健、王咏红、罗群牵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政府、各开发区落实)
17、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评选十大科技创新企业、十大科技研究中心、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和十大产学研成果奖。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研发服务机构向经营型企业转变。(王咏红、罗群牵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