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
(郑政〔2010〕11号 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郑州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9-2011年)

  一、郑州市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一)基本情况
  1总体概况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中心城市,位于河南省中北部,是一座平原城市。全市现辖6区5市1县和郑东新区、航空港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743.6万人,建成区人口340.0万人。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2区域特点
  郑州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34种,主要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岩、油石、硫铁矿和石英砂等,其中煤炭储量达50亿吨,居全省第一位;耐火粘土种类齐全,储量达1亿吨,占全省储量的一半;铝土矿储量1亿吨,占全省的30%;天然油石矿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农业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产品和苹果、梨、红枣、柿饼、葡萄、西瓜、大蒜、金银花和黄河鲤鱼等农副土特产品。
  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都邑,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郑州为华夏文明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等,商城遗址、黄帝故里、少林寺、中岳嵩山等人文自然景观闻名海内外。
  郑州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城市。郑州交通通讯发达,区位优势突出,贯通全国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电信主干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七大公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国内六大通讯枢纽城市之一,全国三大邮政电信枢纽之一。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龙头城市。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004.0亿元,占河南省16.3%,比2000年高2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48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1.7倍和1.2倍,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部分比2000年均有所增大。郑州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位度稳步提高,在中原城市群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
  郑州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郑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纺织工业基地、冶金建材工业基地和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形成了汽车、煤电铝、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拥有宇通、日产、三全、思念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998户,超百亿元企业7户。氧化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企业,冷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郑州是全国著名的现代化商贸城市。历史上郑州就是著名商埠,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商贸改革试点城市。郑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中国会展业最佳会展城市、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每年举办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商贸活动上百次,其中郑交会是三大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之一。郑东新区的中央商务区在第四届国际金融论坛上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称号。郑州商品交易所是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郑州价格”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价格。
  (二)区域发展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区域发展定位
  以现代化为城市发展目标,以国际化为城市发展方向,以信息化为城市发展基础,以生态型为城市发展要求,以创新型为城市发展动力,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2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近年来,郑州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崛起”战略中,郑州市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也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优势,主要有:
  (1)“中原崛起”龙头优势
  郑州地处河南省中部,是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一是交通中心。现已建成以航空、铁路、公路运输为骨干的立体交通网络,是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中心”。二是商贸中心。郑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商贸城市之一,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6.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3%。三是信息中心。随着交通、人流、物流量的迅速增加,郑州已发展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中心。四是物流中心。郑州市的物流企业已有200多家,已成为中原乃至周边地区最大的商品和货物集散地。
  (2)经济基础优势
  改革以来,郑州已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发展成为集商贸、工业、交通、金融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经济总量(GDP)占河南省的16.3%。工业发展形成了汽车、煤电铝、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拥有宇通、三全、思念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商标和品牌产品,涌现出一批特色突出、产业聚集和带动力强的国家行业性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专利申请量以年均30%速度增长,2008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3%。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沃尔玛等大型卖场和30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现代物流、仓储和邮政业依托交通信息枢纽和郑州区位优势,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现代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复合发展的高效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3)政策环境优势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优势。首先,郑州是许多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型重点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珠、连霍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投资与建设,一方面提升了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和优化了郑州市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便利的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使郑州具有吸引外来投资的比较优势,使国内外许多公司和企业纷纷逐鹿中原,落户郑州。再次,郑州是河南省的金融中心。国内外多家金融机构,在郑州都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最后,郑州还是河南省各项经济政策的发源地。各项经济政策的掌握和运用,自有“近水楼台”之便利,这也是促进郑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4)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现有本科高等学校15个,部属科研机构26个,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1个。高等院校占全省近半壁江山,河南省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大部分分布在郑州市的这些高校中,涉及理工农医多个领域,其专业设置大多数与郑州市发展需求结合紧密,每年为郑州市的经济建设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不少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条件完善,创新实力强,拥有一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多个领域达到全国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引进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加快郑州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然而,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综合实力不够强大。GDP总量刚刚突破3000亿元,在全国城市GDP排序中居22位,为第三梯队;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更靠后,为第35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目前世界上的国际化城市多是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支撑,而郑州的经济增长还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43.9%。郑州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在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例偏低(29.1%),资源型、高耗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较大,不少产业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产业集群和名牌产品不多。现代农业尚处在加快发展阶段,在整个农业中的比例不高。由于文化差异和经济辐射能力有限,国际上的知名度弱等原因,郑州还未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聚集地,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愈来愈突出,土地、水资源的紧缺和水污染、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工业产业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各城区之间发展还不够协调。全市科技创新投入不高,区域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科技实力不是很强,对全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城市科学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