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企业、产业和社会各个层面,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生产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发展循环型工业,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以锅炉炉渣、冶炼和化工废渣的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广应用煤灰制砖、煤矸石用于发电和建材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探索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技术。推广企业废液回收利用技术,开展工业中水回用。加强工业废气回收利用,建设一批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发电项目。
发展循环型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大力开展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积极推进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进畜禽粪便和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构建“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培养基-种养殖”循环经济链条。
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创新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技术,重点推进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家电、电子产品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通过流通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
做好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提高资源和再生资源利用率。
到2011年,创新和集成应用一批循环经济技术,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0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6个,并抓好荥阳市、新郑市、巩义市和上街区循环经济试点市(区)建设。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按照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防治,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体系。
以减少“三废”排放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工业清洁技术和农业绿色技术开发应用,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管制和技术更新改造,确保企业“三废”稳定达标排放。加快绿色、高效农业生产资料开发及养殖业污染物的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减少面源污染。改进企业工艺水平和流程设计,发展循环产业,加快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减少工业废物排放。建设城镇和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清洁能源,增强城市对“三废”处理能力。运用生物、工程等综合技术,加快对贾鲁河、枯河等7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到2011年,河道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年均比例达到88%以上,中心城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林业建设关键技术创新和利用,提升完善林业技术保障体系。到2011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规模240万亩。应用现代农业和园林绿化技术,加快近郊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建设,加强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科学规划和建设,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启动生态水系保障工程,增强水系生态科学检测和技术保护能力。加强对湿地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管理技术装备,对封滩育草的80000亩湿地进行科学保护,使其恢复生态功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科技进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以人为本,围绕人口健康和发展、城市建设与发展等领域需求,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完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医疗服务能力、推进“数字郑州”建设、加强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加快郑州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
1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以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科技文化教育和普及为重点,加快推进人口健康和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全面提升人口生存和发展质量。
加大对卫生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力度,发挥医疗资源和人才优势,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更新医疗设备,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技术水平。不断跟踪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创新成就,加快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重点围绕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生殖健康、重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等,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强化优势学科建设,注重医学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全面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强化人口与优生优育技术创新,提高人口生育和发展质量。
进一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及老年教育,逐步建立一个覆盖学校、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便捷所有市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到2011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到86%,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达到2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规模达到27万人以上。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科普进村户、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企业、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机关活动,重点围绕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科普功能,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规划,繁荣科普创作,打造优秀科普品牌。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要集成优势,加强协作,形成科普宣传联动机制,推动公益型科普事业发展。
2加快建设“数字郑州”
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完善信息基础网络,提高网络服务功能,加快物联网建设,充实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宏观信息资源库、公共资源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系统。
大力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面向企业(B2B)、面向消费者(B2C、C2C)的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发展。积极推进工业设计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软件技术、集成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衔接,完善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等数据库建设,实施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工程,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推进金融业、商业、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信息化,提升服务档次,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坚持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建成统一完善安全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先进的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城市信息体系。积极实施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网络培训学院,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覆盖市、县(市、区)、医院的三级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在城市管理重点领域推广应用3S(GIS、RS、GPS)等信息技术,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应急联动指挥及智能交通等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抓紧“平安郑州”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逐步推行数字化社区(家庭)试点,实施城市“一卡通”便民服务工程。
到2011年,通过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全市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信息化综合指数达68%以上,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全国区域性信息中心。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总体功能定位,以建设“三化两型”城市为目标,创新城市整体规划,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现代化城市格局,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在保持原有城市结构特色的同时向外扩展,加快建设大郑东新区、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郑州出口工业区和郑州航空港区,增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功能,打造郑州产业经济发展增长极,提升城市品位和功能。以郑州现代化主体新城--大郑东新区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产业、文化、环境、科技集成创新城区,多种产业、多种生态资源、多种体制机制、多种功能复合发展的复合型城市建设示范区,推进郑汴一体化的重点区,引领郑州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核心示范区。同时,加快东、西、南、北四个大学城建设,增强科技资源集聚和整合利用能力。以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加快老城区现代化改造。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和文化优势,大力推进荥阳、上街、新郑等县(市)、区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进程。发挥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中心城市功能,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建设郑州至开封、新乡、许昌等中原城市群城际快速通道,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4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