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示范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管理
成立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市科技局、发改委、经委等相关局委为成员,统一领导示范市建设工作,协调解决示范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领导担任主任,负责处理示范市创建过程中的日常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科技示范市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实县(市)、区党政领导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使示范市建设的各项科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科技工作的横向联动机制,深化市和县(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纵向联动机制,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合力与对接机制。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科技进步激励机制,广泛调动促进科技进步的积极性,促进全市科技进步和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体制保障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示范市建设的保障能力。逐步建立“科学、公开、规范、简约、制衡”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加大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抓好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大力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和跟踪问效制,提高项目管理透明度,实行阳光操作,切实推进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完善科技计划实施的法规体系。强化科技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职能,完善重大科技决策议事机制,保障其决策权威与效率。强化全市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联动、地方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互动的工作格局,确保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完善支持政策
用足用好现行政策。加强对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管理,严格把好政策关,围绕科技创新工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根据管理现代化、技术高新化、产品国际化、投资多元化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有关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地方政策法规。通过建立经常化、专门化的制度监测、评估、奖励、惩罚等机制,保障科技创新健康有序进行。加大对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
以开放型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针对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制定科技园区发展新措施,制定引进发展的政策,引导更多国际高科技企业来郑州发展。
(四)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政府投入。继续保证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按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安排,继续保证科普经费按规定的标准投入,并逐年增长。调整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使用方向,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主要用于建立高新技术转化的公共服务机制、打造高新技术孵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使用效果,严格把好科技计划验收关,对税收贡献显著、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科技计划项目,可给予一定奖励或以后补助方式进一步支持扩大再生产。
引导金融机构贷款。积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建立创业者、科技型企业家与金融界的定期沟通和交流制度,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面向社会广泛筹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引进风险资本运作机构入驻郑州市,培育风险资本运作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风险资本的引入、退出市场机制。
(五)开展示范宣传
加强示范市建设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示范市建设的意义和内容,争取市民对示范市建设工作的支持,引导广大市民各尽所能参与到示范市建设的工作中来,群策群力推动示范市建设。通过宣传和示范市建设,引导广大市民增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意识,创造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加大科技示范市建设成果对内对外宣传,增强市民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积极性和自豪感,提升城市外在形象,扩大城市科技开放度,示范带动中原城市群和其他城市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六、示范市建设的优先项目和工作进度安排
(一)示范市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项目
1扶优扶强工程建设项目
扶优扶强工程,通过技术、资本、产品、资源与市场的集成和创新,实现优势产业跨越发展。该工程主要涉及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在汽车工业里,优先发展“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5万辆轿车,30万台发动机”项目,总投资28亿元,2009年底建成,建成后实现销售收入64.8亿元,利税8.3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大方工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85亿元,2008年已开工,预计2010年基本完工。达产后预计年产大吨位起重搬运工程机械160台,预期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2000万元。
2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项目
实施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计划。重点是加快郑州高新区二期建设,建设投资30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国家中部软件产业园引进企业30家,完成投资3亿元,预期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新材料产业园引进企业10家,完成投资4亿元,预期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生物产业园引进企业20家,完成投资5亿元,预期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光机电产业园引进企业25家,完成投资5亿元,预期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
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围绕海马汽车等产业龙头项目、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主导产业,建设郑州市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外商投资集中区。到2011年,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完成159亿元,累计入驻企业达1850家。
3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按照近、中、远郊郑州现代农业的规划布局,以生态都市观光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效益较好、示范作用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大科技示范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11年,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5个。
新农村科技示范建设项目。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在做好新农村建设综合规划、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新农村科技示范乡(镇)、村工程和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到2011年,全市新增300个行政村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和科技、卫生等服务体系完善;完成农业专业技能培训6万人,培养种养殖能手、科技带头人3000名;农村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5%;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物流产业发展示范项目
围绕郑州市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以信息流为导向,集运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物流产业信息技术的配套集成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郑州市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计划三年内,建设30个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的示范企业,培育现代化的转化物流中心企业。
5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示范项目
以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为重点,实施节能减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项,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科技成果30项,建立节能减排网络服务平台1个,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电力等行业综合能耗实现全国领先。
6郑州市科技研发及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计划。示范市建设期内,以培育50户重点企业、100户骨干企业和150户种子企业为载体,建立科技研究及科技服务平台,促使企业成为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今后三年,郑州市将逐步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孵化器面积将达到50万平方米,孵化科技型企业2000家以上,申请各类专利技术800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00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0亿元。
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三年内新建5家省级、20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5个工程实验室;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0个;新建10家省级、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完善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到2011年,新建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30个以上,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共享仪器(设备)达到1600台(套),价值12亿元。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建15-20个产学研结合基地。三年内实现2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推动、协调建立重点企业(项目)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的协作机制,建立郑州市产学研联盟。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多领域产学研对接会,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