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东海岛铁路;启动湛江港40万吨航道、东海岛至南三岛海底隧道、东海岛至雷州跨海通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推动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加快建设;推动合浦至湛江铁路、湛江机场迁建等项目加快立项。完善重点项目抓落实制度,建立项目进度倒逼机制。
加快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重视城市的价值提升和内涵挖掘,用城市价值理念指导发展思路创新、指导资源优化配置,塑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价值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重点抓好海滨大道改造和海东新区、东海岛新城区、湖光片区建设,以及湛江大道的规划、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加快旧大天然片区至海湾大桥一带的开发建设,打造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抓好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发展。抓好县(市)城区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大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鼓励开发土地,发展房地产业。根据国家和省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政策,推进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探索“积分制”等办法,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打造生态宜居城乡。实施《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2050)》,重点建设沿海防护林、滩涂红树林、森林公园、交通绿色长廊、江河水源涵养林、城区公园绿地和工业园绿化缓冲区等七大生态带,逐步建成连接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网络。以我市开展“四通五改六进村”活动10周年为契机,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推出一批生态文明村建设典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城乡。
大力推进“双转移”。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转移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钢铁、石化项目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培育发展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产业效应。推行价格政策服务企业和实行“零收费园区”价格扶持政策,促进“双转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充分就业体系,围绕钢铁、石化、造纸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培训,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劳务合作,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城镇和珠三角转移就业。定期考核排名。
加快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认真学习研究“三旧”改造政策文件,吃透精神,用足用好政策。根据省的政策尽快出台我市有关的政策措施。遵循“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强力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务求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民营企业通报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工作思路和重点项目建设动态,介绍投资机会。编制民间投资重点项目计划,引导民营资本投资钢铁、石化下游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领域。民资大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篮子管理和扶持,实行市领导挂钩联系民资大项目制度,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年扶持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实施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减负稳岗的财政、信贷、价格等优惠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四德五心六歌”活动,不断提升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培育文化需求,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印刷包装、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湛江粤剧院和新闻大厦建设。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和文化设施。全面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规划建设文化创意街区(中心),促进文化休闲消费。
三、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积极稳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依法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级。开展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在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赋予部分镇级政府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