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培育与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提供强大支撑和发展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选择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整合资源,加强集成,突破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瓶颈,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同时重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深化政府引领的政产学研合作联盟效能,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
3.坚持创新发展、优化环境
针对我市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手段;深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三创”载体、高层次人才培育等机制体制创新,争当全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排头兵。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我市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高科技产业城的目标,实施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双轮驱动”,集聚科教资源,吸引高端人才,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和“三创”载体建设,支持现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继续做大做强,在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科技领军型企业,不断壮大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创业企业,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合作的更全面、更系统、更协调和更畅通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在全省率先成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实现“创新无锡、幸福无锡”的战略目标。
到2015年的具体目标:
1.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超过3%;政府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投入结构日益优化、投入绩效明显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90%。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在若干具备条件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部分领域占领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高地;全市专利结构与质量明显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在电子信息、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规模超千亿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
4.“三创”载体水平显著提高
建设一批“人性化、专业化、社区化、国际化、信息化、平台化”的“三创”载体,新建政府主导型载体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达到1000万平方米。建成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0个,构筑较为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5.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快速集聚
以更大力度实施“千人计划”、深化“530”计划,每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500个以上。
6.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配套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良性互动状态,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积极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协调、辅助和监督等作用,营造出创新活力更强、创业成本更低、服务效能更优的科技创新环境体系。
三、科技发展重点
(一)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好、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的特征。“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培育物联网、微电子、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生物、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实施“211科技计划”,即攻克200项关键技术难题,推进100项科技成果转化,创制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并产业化,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导向,以增强新兴产业的全局带动性和产业共性支撑作用为目标,加速核心技术的转化应用,形成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和重要支撑。
重点技术领域:
1.物联网
依托我市微电子产业基础,重点开发传感器、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多媒体设备等数据采集终端,发展传感网节点SoC、各种网关和接入网络以及异构网融合、云计算等承载网支撑系统技术与共性平台;加快物联网业务中间件、应用子集系统技术等软件与服务的研发。
2.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