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现代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利润附加值大、产业相对成熟的骨干行业,是建设“创新无锡”的基础与支撑。借鉴“三谷三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推进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快速增长。到2015年产值达1.5万亿元以上,平均年增长21%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逐步实现从模拟创新向原始和自主创新的转变。积极运用信息、先进制造等先进成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建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培育若干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形成500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和重点行业的知名企业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型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累计达到500家以上,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打造若干个销售额超1000亿元且技术创新活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领域:
1.物联网产业
以“感知中国”中心建设为重点,依托新区、滨湖和南长三大核心园区,着力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确立无锡在物联网技术、标准、产业化和应用等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大力发展以物联网技术为承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环保、交通、物流、医疗、家庭与社区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培育与集聚一批物联网企业。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
2.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新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江阴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园和滨湖区集成电路设计园等微电子产业园区,力争设计2-3个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重大芯片产品并产业化。提升200毫米以上大尺寸晶圆制造关键工艺与规模化发展能力;加快无锡海力士-恒亿半导体12英寸制造线的产能扩张,到“十二五”期末工艺水平达22纳米。依托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实施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科技专项,强化我市封装测试技术的产业化水平。无锡软件园和江阴软件特色产业基地的研发优势,提升系统集成、金融、通讯、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和新兴产业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水平,促进我市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微电子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3.新能源产业
重点推进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江阴低碳产业园、宜兴新能源产业基地、惠山风电产业园等新能源特色园区建设,提高我市太阳能级晶体硅片、高性能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与组件、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等产业链协同竞争能力;风电产业提升关键部件设计研发和高端整机成套装备国产化能力,积极拓展风电技术服务与风电场开发销售等配套服务业,加快“风-光”互补型独立供电系统产业化;做大做强核电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到2015年把我市打造成为规模化、水平高、核心竞争能力强、配套齐全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4.新材料与新型显示产业
重点推进江阴新材料产业基地、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惠山特种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四大新材料载体建设,重点发展TFT-LCD和OLED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和关键配套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产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保持在全国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地位,努力把我市建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较大产业优势的新材料技术中心与生产基地,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3500亿元。
5.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加快发展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监测装备国产化进程,在燃煤电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监测监控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提高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扩大节能服务与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服务业规模,鼓励骨干企业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企业规模壮大和技术集成总包能力提升。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
6.生物医药产业
以江阴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园、惠山生命科技园、马山生命科学园、新区太湖生命科技园、锡山生物农业园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展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酶工程、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大力支持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发展,加快核心临床干细胞库建设,推进干细胞移植和治疗的尖端应用研究。到2015年累计完成8平方公里的专业园区建设,形成100平方公里的生物产业带;引进500家成熟企业,500个研发团队,引入1万名生物科技各类人才;打造30个以上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培育100个年销售额过亿元产品;形成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为核心的四大生物产业群,实现产业规模600亿元,力争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7.先进制造
重点开发高速精密复合数控磨床、大型数控成型加工中心、新型焊接自动化设备等机床装备;发展超高压成套设备和特种电机、500Kv以上超高压输变电设备与碳纤维复合型导线等电气装备;掌握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大型精密腔模具等零配件装备;推进轨道交通中大功率交流电机车制动系统、地面关键装备、网络控制系统的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工程通用配套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提升高端机型设计、产品寿命与可靠性、核心部件与控制系统等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