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重点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中建立“五个一”科研机构(即:有一个满足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中试研究需要的科研设施的硬件场所,至少与一家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体,研究开发与转化一批高科技成果,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能满足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培养、引进与拥有一支能支撑企业持续创新需要、富有创新活力的科研人才队伍),支持具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集团建立研发院。到2015年,全市国家、省和市级创新型企业总数达500家以上,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在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领域内本土骨干大中型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80%以上。
4.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企业在全社会研发经费中的比重。到2015年,全市企业研发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保持在3-6%,企业研发费占全社会研发费用的比重达到90%。
5.完善企业产学研合作
以行业龙头或骨干创新型企业为重要依托,促进各类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到2015年在集成电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环保、工业设计等领域构建3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100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工程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标准100项;面向科技中小企业和“530”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无锡科教资源,建立10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二) “三创”载体建设加速工程
“三创”载体是我市集聚高科技人才、转化高科技成果、孵化科技创业企业、加速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按照“集中、集约、集聚”总要求,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完善高标准的配套设施。提升建成“三创”载体承载功能和利用效率,支持科技资源、成果、人员、中介、平台和管理等创新要素向载体聚集,把一批主题园区和品牌园区建设成为院校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优化整个园区的持续创新力和集聚力。
1.加大“六化”“三创”载体建设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实施人性化、专业化、社区化、国际化、信息化、平台化“三创”载体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和科技创业企业向“三创”载体内集聚。到2015年新建政府主导型“三创”载体5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1000万平方米;“三创”载体内入驻企业累计达7000家以上,累计吸引硕士及其以上人才6000名以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7000名以上;技工贸总收入、利税规模分别超过300亿元和60亿元。
2.完善孵化服务体系
根据产业特点,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等各类“三创”载体,形成创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高标准完善科技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创业企业存活率、成功率。到2015年新增科技企业25家孵化器和8家加速器,累计达到50家和10家以上。
3.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到2015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达到100个以上。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紧密结合的科技支撑体系,每个重点“三创”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建立1至2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形成一批专业化“三创”载体
在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集成电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领域,按照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配套的要求,建设一批专业技术领域、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性“三创”载体。到2015年专业化“三创”载体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2至3个建筑面积规模超过100万平方米的“三创”载体。
(三)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交换、要素交融、合作交流、成果交易等作用,通过为本领域的企业、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开发和中试转化的支撑服务,形成与无锡创新经济相适应的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培育、技术交易、社会服务与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1.加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重点建设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到2015年全市新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0个,累计建成100个。
2.推进公益型基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集成无锡各类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开放型多领域数据中心,面向无锡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优势学科发展需求,建立高效、便捷、开放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完善无锡大型科研仪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物联网、软件、动漫等重点的公共数据中心平台、以专利数据库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新兴产业工程文献查询公共服务平台。
3.建设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重点在物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环保节能与新能源和软件与服务外包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立20个覆盖创新链、产业链全过程的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物联网产业重点建设传感网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传感器件设计制造服务平台、传感网产品认证与性能评价服务平台、传感网工程文献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传感网学科体系平台和人才服务平台等六类平台。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建设蛋白质药物和基因工程技术服务平台、生物过程工程技术服务平台、生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药物代谢与动力学技术服务平台、药物检测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与产业化服务平台、专业园区公共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八大平台。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服务体系、高端封装测试平台、集成电路验证平台、MPW服务平台、专业园区公共实验室等五类平台。环保节能与新能源产业重点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能源与新环保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三类平台。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超级云计算技术服务平台、源代码及构件公共平台、软件测试服务平台、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平台等四类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