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科技局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产学研合作拓展工程

  政产学研合作是促进高校院所各种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具体,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无锡作为科教资源较薄弱的地区,更要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校为依托”的政产学研合作原则,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专业园区为重点,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向企业聚集创新资源,加快完善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到2015年全市累计与15家院校结成政产学研全面合作联盟,新增30个以上重大创新载体,企事业单位院士工作站累计达到100家。

  继续以高校院所对接成果产业化为重点,深入实施 “7+1”政产学研合作联盟战略,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内涵化合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度提升企业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来锡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独立或内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组建一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实体和创新联盟;通过“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机构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与团队;聘请一批国内外专家为我市科技发展顾问或驻外科技创新联络员,为我市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提供帮助和有效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吸引院校重点学科领域在锡共建教育培训机构,加快推进和完善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基地、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机构建设,确保到2015年新增机构2个,到2015年确保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专业特色显著、针对性强的培训机构和高端人才团队支撑。

  (五)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工程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跨国技术合作,有利于推动无锡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最大限度吸纳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对促进无锡技术跨越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广泛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使无锡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城市,同时努力打造无锡成为国家跨国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的示范城市。

  1.大力实施“530计划”和“千人计划”

  充分利用“530”品牌效应,广泛深入地宣传、推介无锡“千人计划”,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锡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借鉴外国专家创新创业园模式,提供有利条件支持国际著名华裔科学家到锡创新创业。大力推进“530”和“千人计划”项目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以“创新在高校、创业在无锡”为目标,大力吸引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才及其团队来锡创新创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引进20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培育超千万销售收入“530”企业100家,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

  2.加大与国外公司、大学、科研单位科技合作的力度

  针对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广泛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推进我市重点企业单位与国外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推进一批国外高新技术项目向我市转移;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走出去”,开展海外技术并购或建立海外科技园;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建立企业孵化器或产业化基地。开展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项以上,重点推进跨国技术转移项目10项。

  3.鼓励国内外企业与研发机构跨境建立或共建研发机构

  积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国外知名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或共建研发机构,积极吸收国外高层次人才到研发机构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独立建立和共建外资研发机构20家以上,我市重点企业在外设立研发机构5家。

  (六)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激励自主创新、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运用、提升我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积极而深远意义。贯彻实施国家和江苏省、无锡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力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人才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大幅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机构和基础条件更加完备;进一步增强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使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1.提升全市专利创造与应用能力

  全市专利申请量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达到65%。专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专利技术实施率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领域90%以上的重大专利技术得到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国(境)外专利申请量明显提高。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0家,培养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2000名。

  2.加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

  加快培育物联网、微电子、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生物、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以现代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努力提升和改造纺织、服装、轻工、电动摩托车等传统产业。选择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骨干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提高品牌意识,形成核心知识产权,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新兴产业专利申请量逐渐提高,达到30%以上,每年转化重大专利成果30项以上。

  3.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重点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以专利为主的公益性知识产权数据库和网站。在重点行业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研究,帮助和指导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献信息,制定实施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避免重复开发和技术侵权。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为供需各方提供专利技术产品信息,促进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特别是优秀专利技术成果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到2015年,在物联网、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