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4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七)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建设引领工程
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提升科技服务于现代农业、服务于民生改善的能力,是实现“幸福无锡”的有效手段。
1.实施生物农业科技行动
围绕构建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技术体系,以优质、高效、高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农兽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4大农业生物支柱产业,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生物农业跨越,保证我市生物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全国知名现代生物农业示范基地。
(1)生物育种
以浙大无锡生物农业技术产业化中心、无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为主要载体,加快转基因育种、动物克隆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采用现代组培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药源性植物、高档花卉与绿化苗木新品种,突破种苗脱毒与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开发;加强我市太湖猪、太湖鸡等优良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收集及开发利用,开展沿太湖区域优势水产品原种和良种选育,发展我市水产种业产业;开展果品、蔬菜、稻米等优质新品种的引种,积极推进优良品种的产业化。
(2)生物农兽药
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农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用生物渔药、微生态制剂产品,积极开发动物新型疫苗、生物源新兽药,培育以南农高科等为重点的生物疫苗企业。
(3)生物肥料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发展分解土壤有机物、难溶性矿物菌剂,抗病与刺激作物生长菌剂等生物肥料,建立高密度发酵和提高有益菌群效能的生产工艺,缩短有机肥的生产周期、增加其速效成分。
(4)生物饲料
重点发展植酸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新型高效安全生物饲料添加剂和新制剂,开发高产氨基酸、维生素的工程菌株,建立饲料安全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培育一批掌握生物饲料产业核心技术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2.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合作组织等农村创新创业主体,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与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开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储运技术及装备、病虫害防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等的研究,加快建立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技术和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3.加大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建立精准可控、集约高效的智慧农业示范体系,通过无线传感器与物联网远程控制,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提升农业生长效率。
(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鼓励金融和科技有机结合,支持新兴科技型、成长性好的产业获得充分的金融支持,将有力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换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爆炸式增长。
无锡科技金融体系要围绕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开展股权与知识产权质押,加快推进科技银行和科技保险建设,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开发区、孵化器等设立各类股权投资、科技小额贷款、银行、保险、信托和科技担保等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建立以企业信用服务、股权登记托管服务和知识产权登记评估为内容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的金融体制,为以“530”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和科技创新创业类等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金融支撑。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实际规模突破300亿元,科技企业各种债权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基本建成一个传统金融与科技金融互动支持、金融创新与服务规范全面加强、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同步放大,具有无锡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
制定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统一;建立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定期检查督促政策落实情况;加快法规体系构建;加快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加强促进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领域的立法。
(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谁创新谁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保护和激励奖励力度,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热情;建立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简化科技型企业开办、转让、重组并购、投融资等手续,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集成优化政府各类创新资源;建立政府部门协同管理配置创新资源的新型模式,整合科技资金、设备、人才、机构等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加强对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省级财政性资金的统筹使用,形成创新合力;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形成创新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三)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提升全市科技竞争力
加强政策引导、集成创新资源,面向国家产业前沿技术、共性和关键技术需求开展攻关,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新产业开发、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示范等;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究、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上创新,突破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发展的“瓶颈”,提升全市科技重大专项承接与扩散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