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依托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建设40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共同组成的农村气象综合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综合监测系统、农业气象信息制作和农业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以及配套的辅助设施。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对全市104个自动雨量站进行升级,增建84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重点加强山区丘陵暴雨和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的自动气象站建设,初步形成农村“10×10公里”网格尺度的地面气象监测网络。重点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域和敏感区布设1部风廓线雷达、40部大气电场仪、7部闪电定位仪,切实增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自动监测和及时报警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二)优化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改善农业气象观测仪器,改进观测手段,加快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在全市40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内布设4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为每个县(市)配备2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结合实际为特色农业观测配备土壤养分速测仪、地温速测仪、叶面积测定仪、气孔导度测定仪、光合速率测定仪、糖分测定仪。加强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和预测及综合评估,切实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
(三)发展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各地要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围绕大宗粮食、经济作物和林果、蔬菜、花卉、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专项服务。
(四)建设覆盖广泛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用多种手段,通过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多媒体气象预警发布机、高音预警广播等多种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各有关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气象信息搭载渠道,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气象部门要以40个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依托,加快建设进度,在全市农村建设2000套手机大喇叭接收系统、300套气象信息显示屏,尽快将气象服务向乡镇、村延伸,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视频到乡镇、音频到村组,切实发挥作用。
(五)建设新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火力网。在全市建设40个标准化炮站,更新28套新型火箭发射装备,增配20套牵引式火箭发射装备、7辆人影作业指挥车,建设100套远程控制碘化银地面催化系统(燃烧炉)、1座地下人影炮弹储存库,形成西部山区以远程控制碘化银地面催化系统、固定炮站,东部平原以火箭发射架为主的新的人工影响天气火力网,不断扩大地面作业装备控制面积。加强我市生态改善型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切实提高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和总体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