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农村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全部按照城市学校标准配备,教师配置基本均衡,形成比较合理的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实现市域内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教学质量基本均衡,建成和完善网上教研系统、网上教师培训系统和教育资源网站,实现市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改革举措
㈠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在原已确认的基础上,2010年完成建设评估任务的60%、2011年达到90%、2012年100%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卫生保健室建设,力争2012年前8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按城市学校标准配齐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到2014年全部按城市学校标准配备。2013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加固改造工程。
㈡整合优化义务教育资源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采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强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通过建立优质学校的分校、附属校、合作校,以及在薄弱学校投入和保障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尝试委托名校办学的模式,密切优质校与一般校的合作,在教育教学、干部调配、师资安排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和评价,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实现全市行政区域之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适当归并服务半径在4公里以内在校生规模300人以下的学校,到2013年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农村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推进小城镇综合教育改革试点。2011年起,在同安区汀溪镇和翔安区新圩镇推行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推广到全市。
㈢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办义务教育问题
落实温家宝总理“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现有学校不足的,要做好规划,加大学校建设投入”的指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大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挖潜扩容,继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比例,2012年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达到80%, 2015年达到90%。2011年秋季起实行所有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