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低碳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2.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效率持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2005年的1.73吨标煤下降为2009年的1.495吨标煤,累计降幅达 14.1%,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进度的81.6%,累计实现节能量1167万吨标准煤。能源效率与 2005年相比,火电、粗钢、水泥、粗铜、电解铝、合成氨等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下降明显。2005年到 2009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22.8%,年均降幅达到6.3%。全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进展顺利,炼钢、电石、黄磷等超额完成淘汰计划。截至2009年底,全省累计淘汰火电 92.8万千瓦,淘汰炼铁306万吨,淘汰炼钢80万吨,淘汰铁合金43万吨,淘汰水泥熟料1325万吨,淘汰电石15万吨,淘汰黄磷11万吨,淘汰炼焦 728万吨,淘汰造纸5万吨,淘汰酒精0.5万吨。“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推广政府补贴节能灯 2500多万只,位居全国前列。
  3.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42:39调整到2009年的17:42:41。支柱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烟草、电力、矿产、生物资源开发、旅游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2%、4.5%、11%、22.3%和6.1%,五大支柱产业占生产总值5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4.林业生态建设有效推进,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省持续开展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 2009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69万公顷,天保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59万公顷,年均落实管护天然林面积1264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5万公顷,实施重点防护林建设5万公顷,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根据200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结果,全省有林业用地面积247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居全国第2位;森林面积1818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3.4%,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52.9%(按2003年前标准计算),全省森林蓄积15.54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量 17.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与2002年清查结果相比,森林蓄积量增加1.55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5.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成绩突出,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
  云南是国内最早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的省份之一,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对清洁发展机制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至今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截至2009年12月底,云南省共有69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预计年减排 54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云南已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类型以小水电为主(共64个),还包括3个氧化亚氮分解消除、1个垃圾焚烧发电和1个甲烷回收利用项目。

┌────────────────────────────┐
│专栏2 清洁发展机制                   │
│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核心内容是允 │
│许附件1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缔约方(即发展中    │
│国家)联合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些项目产生  │
│的减排数额可以被附件1缔约方作为履行他们所承诺的限排或  │
│减排量。对发达国家而言,清洁发展机制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履 │
│约机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以获得 │
│部分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                │
└────────────────────────────┘

  (四)优势与有利条件
  1.发展机遇良好
  当前,加快低碳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为低碳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二是我省被列为国家低碳发展的试点省区,将得到国家对我省低碳发展的大力支持;三是随着我国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开发利用向可再生能源方向的转变,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四是我省多年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及“两强一堡”等重大战略,为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具有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
  我省可再生能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可开发量处于全国前列。其中,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9795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太阳能优势明显,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小时,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730多亿吨标准煤,年均总辐射量大于5500兆焦/平方米、开发条件优良的地区占国土面积53%;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2291多万千瓦,理论上可利用区(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50瓦/平方米)面积为4.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1.5%,可开发资源储量为2832万千瓦。全省有木本油料作物200多种,其中,种子含油率30%以上可利用的木本油料植物种类达全国可利用木本油料植物种类的60%以上。
  3.具有较好的发展低碳产业条件和产业基础
  我省五大支柱产业中的烟草、生物资源、旅游产业属于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与火电的装机比例达到66:34,水电的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一半。2009年出台的云南省10大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烟草、新能源、生物、旅游文化、光电子等低碳产业被列为了我省着力培育的产业,这为低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我省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是全国第三大的水电生产省和全国最大的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
  4.碳汇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我省是森林资源大省,碳汇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目前仍有267万公顷荒山荒地,增加森林面积仍具有很大空间。而且云南光热资源丰富,雨水充沛,森林平均生长量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碳汇产量高,已被国家列为国内生产森林碳汇的优选区域,在开展碳汇造林、碳汇交易及争取国家碳汇补偿方面具有优势。
  5.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潜力大
  云南具有丰富水能、生物质能等优势条件,符合清洁发展机制条件的项目多。我省在水力发电、余能利用、生物质能源、煤层气、垃圾填埋气、黄磷尾气及碳汇等方面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市场潜力巨大。仅列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中的项目,全省水电代燃工程每年可减少2860万吨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黄磷尾气综合利用每年可减排52万吨当量的二氧化碳,到2020年1.89亿立方煤层气综合利用可减排74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沼气利用每年可减排1122万吨当量的二氧化碳等。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挖掘和开发,能够吸引国际资金和技术,减少我省温室气体的排放。
  (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从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虽然我省低碳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较好,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向低碳转型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1.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发展与控制碳排放矛盾突出
  云南是我国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仍然是云南面临的第一要务。目前云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在日益增加。2009年,云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8032万吨标准煤(等价热值),比2005年增加了33.3%。初步测算, 2009年一次能源利用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6082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35.3%。从未来的发展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全省能源消费还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何既确保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又不重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云南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2.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经济“高碳”特征突出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而云南缺油少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2009年,全省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6.1%,其中煤炭就占了62.6%,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由于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较高,云南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受能源消费结构的制约,全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面临的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任务十分艰巨。
  3.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长期以来,云南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495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8.8%,在全国30个省区市中列第25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739吨标煤,在全国30个省区市中列第22位。近2/3的工业产品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大中型合成氨及水泥行业单位能耗高于国内先进水平15%以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进一步加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4.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
  云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工业结构中,以有色冶金、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资源型工业为主,全省重化工业比例高达 55%,农产品深加工、医药、日化等轻工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工业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7%。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占95.9%。工业产业链短,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非烟工业的单位增加值的能耗较高。资源依赖型和高耗能行业比重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加重了云南经济的高碳特征。
  5.技术发展水平低,能力建设薄弱
  云南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全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分别占3%和9%左右,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70%左右。缺乏国内外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对低碳发展不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支撑。低碳能力建设十分薄弱,一方面,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方面的法规、政策措施还不健全,许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刚刚成立,机构能力建设及人员编制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目前我省尚未建立温室气体统计体系,缺乏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而且低碳发展在国内仍处在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阶段,我省在低碳方面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面临多方面的制约。
  6.碳汇交易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碳汇交易能力弱
  云南是我国碳汇总量相对较高的省区之一,而且是我国仅有的三个碳汇高于碳源的省区之一。我省的高碳汇能力是减少碳排放的有利条件,由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碳汇补偿机制,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立健全碳汇交易市场,用丰富的碳汇资源,换取合理的碳汇补偿,为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是云南低碳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导向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低碳发展这条主线,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从生产、消费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推进低碳发展,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低碳发展是一个复杂面广的长期过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选择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开展试点,通过典型示范,使低碳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在取得成功经验后,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科技支撑,体制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发展低碳发展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应用,为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降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积极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引导、监管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平台,推动低碳发展。
  公众参与,开放合作。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相关的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低碳发展、倡导低碳生活的各项活动。进一步加强低碳发展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内外合作,争取获得更多的技术、资金和发展先机。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