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率先在昆明市建成快速公交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鼓励和支持昆明等大中城市发展自行车租赁业。
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相互协调,逐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降低运输工具空驶率。
(三)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功能
以建设“森林云南”为目标,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1.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大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积极开展森林抚育,有效提高林分质量,提升森林的固碳能力。开展森林灾后生态修复重建工程,恢复因灾受损的森林。到 2015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133万公顷、封山育林 67万公顷、中低产林改造133万公顷、中幼林抚育 67万公顷、雨雪冰冻灾后森林恢复133万公顷、特大干旱灾后森林恢复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按2003年前标准计算),森林蓄积量达到 17亿立方米;到2020年,全面完成荒山绿化任务,累计完成中低产林改造400万公顷、中幼林抚育 4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8%(按2003年前标准计算),森林蓄积量达到18.3亿立方米。
2.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增加城市碳汇
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大力推进城市中心公园、道路和住宅区绿地建设,大力开展城郊环城森林带和森林公园建设,实行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绿荫化、庭院花园化,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增加城市碳汇能力。到2015年,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5%;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用地超过35%,绿化覆盖率超过40%。
3.开展碳汇造林,发展碳汇经济
云南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具有发展碳汇造林的良好条件。根据碳汇造林项目要求,对全省的无林地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的土地,统筹规划,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同时对全省现有森林植被的碳汇量进行科学估算、评估可用于碳汇造林的宜林地资源,为今后开展新的碳汇造林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使云南在这一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开展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促进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1.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转变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发展,向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加快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调优一产,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种、养、加、贸一体化发展。加快云南特色新型工业化调强二产,努力推进工业由资源型、原料型、低附加值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和转型。推动服务业发展调快三产,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加快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
2.积极培育壮大低碳产业
以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生物、光电子、节能环保等为重点,加快低碳产业的培育发展。
现代服务业。拓宽金融保险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通信、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污染防治、生态工程管护运营和环境咨询服务业;围绕“提高产业贡献、扩大流通规模、降低物流成本”三大目标,发展“物流、批发、零售、餐饮”四大领域,突出“临空经济、大通道商贸、敏捷商贸、口岸边贸”四个重点,促进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造面向东南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节点。
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二次创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进一步结合。在继续推进6大旅游区发展基础上,着力建设10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10个旅游文化名城,30个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60个旅游小镇,100个旅游文化特色村,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市场主体,推进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旅游文化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构建6大旅游文化走廊,形成4大国际国内旅游圈,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的迈进。
生物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按照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烟草、畜牧、蔬菜、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水果、木竹加工及浆纸等十二类优势生物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木本油料、生物制造三大产业,争取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世界知名的生物产业基地。
光电子产业。以突破光电子关键技术为支撑,培育光伏、红外及微光夜视、半导体照明三条完整产业链,提升精密光学元器件加工技术,推进光学应用系统集成和民用化应用,打造全国一流的光电子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大型养护成套设备、高压与特高压输配电成套设备及智能电网、大型矿冶及重化工成套设备、高原混合动力汽车、水力发电成套设备、现代物流自动化成套设备、电工电器、烟草加工成套设备。
新材料产业。加快开发特种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能源材料、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逐步由原材料大省转变为特色新材料强省。
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推广资源精深加工和工业固体废物、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制和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废弃物管理、交易和再利用工作,建立政府与企业、社会互动的废弃物管理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回收网络,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10个可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促进静脉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研发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逐步形成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环保产业体系。研发、推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加快环境咨询、节能服务、资源回收再利用行业发展。培育壮大环保企业,引导大型机械制造;化工和施工企业投资重点和发展向环保重点领域倾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和本土龙头骨干企业,增强云南环保产业实力。
3.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推进重点行业的低碳化改造。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重点推进冶金、建材、火电、化工、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主要产品能耗、物耗及水耗水平基本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要求。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引进关键链接技术,以采矿、冶金(含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为重点,选择100家企业进行低碳生态工业技术改造,开展能源、废物循环利用和碳捕捉及回收利用,创建一批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企业。
创建低碳工业园。加快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链,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制定严格的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广泛采用清洁能源与系统节能技术,对符合热电联产建设条件的工业园区,要采用热电联产对锅炉进行改造,推进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促进园区产业向低碳化发展。在条件较好的昆明进出口加工园区、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等5个工业园区开展低碳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
发展低碳农业。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和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继续推广以农村沼气池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广保护性耕作、轮作施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技术,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固碳潜力。加大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展禽畜减排量的碳汇交易,构建种植业、养殖业、碳汇交易之间的产业循环。
(五)加强能力建设,构建低碳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人才培养,提升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1.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
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要求,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摸清我省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完成我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逐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考核体系,为我省碳排放指标的分解考核提供依据,为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打下基础。开展林业碳汇研究,建立碳汇计量、核算、统计体系。开展我省未来能源需求隋景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及重点行业节能潜力等研究。
2.抓紧制定低碳发展的相关技术政策及标准
研究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环保装备目录。研究制定我省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效与碳排放强度的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研究制定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的相关指标与统计体系,为低碳发展及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3.加大低碳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力度
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推行环境友好的绿色水电建设、运行技术,推广适宜三江干流生态环境的水电建设新技术;引进和改进适合云南高海拔的风机;推广太阳能光热同步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推广太阳能锅炉预热、太阳能干燥等技术,加快太阳能制冷空调研发和太阳能采暖通风综合利用;推广空气源水源热泵技术。推广秸秆固化、气化、炭化等技术,发展秸秆、蔗渣燃烧发电技术;推广生物质能高产优质原料品种选育、规模化高效种植技术。
农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水稻间歇灌溉技术,减少水稻田甲烷排放;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发生物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4.搭建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重点研发低成本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高原地区条件下使用的风电技术,水、风、光协调运行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增效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城镇废弃物和污泥处理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效碳汇林定向培育技术等。
将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优先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科技计划,鼓励低碳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多种低碳科研平台,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省级低碳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建立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平台。加快低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建立低碳信息服务平台。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上强化对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全程服务,向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检索、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产业孵化器、产业风险投资、技术监督等服务。
5.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创造有利于人才安居、创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大力引进一批低碳发展的高端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支持低碳专业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和管理队伍。
(六)积极先行先试,推进云南特色的低碳示范建设
围绕我省低碳发展的优势领域,积极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低碳旅游、碳汇交易及补偿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探索云南特色的低碳发展途径。
1.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
选择太阳能资源优势突出及开发利用基础较好的县市,开展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大力推动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化,包括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普及率达到50%以上),光伏光热发电、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空调制冷、太阳能灶、太阳能干燥、太阳能烤烟房等的示范建设。
2.开展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
选择条件适宜的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把低碳的理念贯彻到景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整个过程,通过多种手段降低旅游行为中的“碳排放”。在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中,广泛采用节能和低碳技术,不建设高耗能、高排放的旅游接待设施,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景区的有效利用,示范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超过50%以上;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对景区照明实施节能照明改造;减少甚至取消一次性用品在景区的投放和使用;限制私家车进入景区,在景区使用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在旅游方式上,推行低碳旅行方式,包括自行车骑行、步行、露营等活动,为游客精心设计相关线路,方便游客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采用互联网等低碳宣传的方式进行旅游信息传播,尽量减少宣传印刷纸制品的消耗;推向碳补偿活动,倡导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通过植树造林或认养一定面积的森林等方式以抵消旅行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