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我市质监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质监工作攻坚克难、不断推进的五年。回顾五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始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加强依法行政,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大力发展检测实验室,努力实现质监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我们始终做到解放思想,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加强与国家技术机构的交流合作,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努力推动质监事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三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我们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质监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逐步完善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干部交流挂职锻炼,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是坚持勤廉务实。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机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廉洁自律,不断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自觉维护风清气正的质监环境,提升了质监部门“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形象。
(三)主要问题。
一是“天津制造”的影响力尚需加强。我市的中国名牌产品较少,地方名牌产品不大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核心力的产品不多,与我市的城市地位不相称。
二是质量诚信体系有待健全。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体系,质量失信惩戒力度不足,部分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高端产业的检测实验室存有空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了我市高端产业的发展,而我市实验室的检测技术大部分还集中在传统产业,检验能力无法完全满足高端产业的需求,我市有15%的企业到外地寻求检测服务。
四是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尚未形成。质监系统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监事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充分体现城市定位要求的紧要时期,也是质监部门创新机制体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必须主动顺应天津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质监事业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切实增强前瞻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一)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我市肩负着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神圣使命,但经济实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趋势,质监事业发展必须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中心,奋力拼搏,勇于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开创天津崭新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