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提高农业设施化程度。逐步收回来沪人员承包的农田,逐步解决窝棚搭建问题。新增设施农田3769亩,建成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1个,完善蔬菜生产设施580亩。推进农田道路硬化、农场内烘干机配置等工作,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16、加快发展科技农业。加强航育作物品种选育,打造航天育种科研基地(科研生产功能)。启动国家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建设(一期),实施“三区联动”,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国家现代科技农业园区(暂名“浦江绿谷”)。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园艺种苗、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生物转化示范、植物保护、环境保护成果转化、农技培训等7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农业科技平台。发展种源农业,研发优质农业新品种,以“生态精品”都市农业建设为目标,积极培育优质农业新品种,鼓励杂交稻制种。
17、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贯彻中央关于实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精神,结合落实市有关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经农田保护考核,2010年对基本农田给予600元/亩生态补贴。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BB肥和高效低毒新农药,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田土壤质量。推进农业种养剩余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
18、积极发展旅游农业。新增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网络。以推进召楼古镇修复、改造及开发,重展失却已久的地区历史风貌为契机,促进古镇及周边农村地区旅游发展与农业产业提升,推进召楼古镇二期开发,推动上海东部生态农业园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高标准规划推进创意农业示范基地等农业项目。
19、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动物疾病防控。为确保上海世博会蔬菜供应的质量安全,在9个重点生产基地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检测率100%、产品合格率100%。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和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力度,确保辖区内无重大内源性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和内源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大硬件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能力,启动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一期工程建设。
六、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20、加强农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落实村道规划,巩固农村危桥改造成果,完成68条村级路段、13座桥梁建设。建设农村地区候车亭,完成农村地区约30%公交站点简易候车亭的建设。完善农村环卫设施,完成浦江、吴泾、马桥、梅陇、华漕等镇的农村公厕和垃圾房达标改造各50座。在浦江、马桥、颛桥3个镇新建灌溉泵站9座、地下渠道18.84公里等。收集和处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实施浦江、马桥、华漕3个镇部分村组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21、完善农村公交服务。新辟浦江镇至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区域性线路,解决沿线村民出行的需要。调整一批与轨道交通衔接的通往农村地区的线路运营时间,主要解决末班车与轨道交通运营时间的衔接。完善部分通村公交线路的走向,使线网布设更趋合理。建设一批公交场站设施并新增投放一批公交车辆,启动建设北桥枢纽站、航天公园枢纽站、浦江镇公交停车保养场等。逐步新增、更新一批通村公交线路的车辆,满足农民出行需要。
七、继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浦江镇引进上师大附中,开办上师大附中初级中学。在颛桥君莲小区引进市区优质品牌,开办君莲小区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在马桥、浦江、七宝、颛桥地区新开办4所幼儿园。继续引进市优质教育管理团队,引进尚文中学对浦江一中进行委托管理,引进格致中学和华师大附属初级中学分别与浦江三中和友爱中学开展合作,全力支持薄弱学校的发展。开展第二轮区内校际合作结对项目,即文绮中学与浦江二中、明强小学与诸翟学校小学部、实验小学与浦江三小、明星学校与龙柏中学结对。
23、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地区引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浦江地区开工建设仁济医院南院。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乡村医生队伍一体化管理,开展60岁以上农村居民免费健康体检,落实以HER为核心的农民健康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加补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升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24、丰富农村文化体育生活。推进文化资源配送工作,向农村地区配送数字电影、高雅艺术演出、文化培训讲座、流动图书、流动电影、文化产品等各类优质文化资源。扶持培育农村地区特色文化团队,辐射并带动农村地区文化团队整体发展。推进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旧网改造,改善农村居民有线电视收视质量,实现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的目标。在农村地区建设3片运动场、3片农村健身家园,组织农民门球、乒乓球比赛,推动农民群众体育健身。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和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完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布局,进一步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八、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25、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工业污染治理,累计完成50蒸吨以上高污染燃料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确保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累计创建成3个市级、国家级生态村。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审批,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要求。提升林地功能,新建60亩浦江段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完成生态林改造。推进村宅河道整治工程,整治浦江、马桥、华漕3个镇村庄改造范围内的村宅河道。
26、推进村庄改造探索长效管理。完成约3300户村庄改造任务。探索“百曲村”村庄改造模式。开展村庄改造长效管理,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改造的点,区按照500元/户标准进行“以奖代补”,村再出资约500元/户,建立村庄改造长效管理机制。
27、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继续推进73平方公里集中城市化地区内“城中村”改造。强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原则,完善“区管镇干”框架,充分发挥街镇的主体作用。细化对农户违法建筑的认定,加大拆违整治力度。对于动迁农户少、经济见效快的“城中村”和旧村宅基地,重点聚焦,项目化推进动迁拔点。建设来沪人员集中居住点,转移“城中村”部分租赁市场。
九、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28、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村主任参加市统一培训,力争参与率达95%以上。开展村务公开示范村创建工作,村务公开示范村创建率达90%以上。推进80%以上村开展民主双评活动。
29、加强来沪人员管理和服务。落实区来沪人员管理和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年度任务,重点推进人口综合调控、来沪人员集中居住点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和“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工作。
30、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镇党政议事会”、“村两委议事会”、“基层党员群众代表议事会”等议事平台,健全村级组织民主决策机制。合理调整动拆迁过程中农村党组织设置。做好村储备人才和到村任职大学生的招聘、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组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村储备人才和到村任职大学生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逐步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硬件建设。
十、工作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农民多出主意,为农村多办实事,为农业发展多做贡献,努力开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新局面。